1. 首頁
  2. 讀後感

記沈括評桃花詩軼事有感

記沈括評桃花詩軼事有感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讀了這首詩,我們腦海裡浮現的一定是桃花漫山遍野盛開的景象,而北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年少時可不是這麼想的……

“這首詩的意思是,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作者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奼紫嫣紅的桃花。”江南水鄉里的一個小學堂中,白髮蒼蒼的私塾先生說。

沈括聽了,皺起眉頭仔細思索,頓覺詫異:“桃花三月開得最豔,到四月時,已是敗落飄零了。為何城中桃花已謝,山村的桃花才剛開呢?如此之說,豈不是自相矛盾?白居易可是一屆文豪,怎麼會犯此等小錯?”私塾先生一聽,答不上來了。

這個問題困擾著沈括。為了調查清楚,沈括約了幾個夥伴,打算上山實地考察一番。當時正值四月天,乍暖還寒,山裡更是涼風刺骨。沈括和夥伴還沒到山上,就凍得瑟瑟發抖。於是,很多人開始打退堂鼓:“桃花幾月開管我們什麼事呢?白居易怎麼說就隨他怎麼說吧。我們可不願意跟你去受這番罪!”

沈括儘管也冷得瑟瑟發抖,但他想:要是放棄了,這個問題不就永遠解決不了了嗎?於是,他繼續往山上爬著。

終於到了山上,眼前的景象讓沈括大吃一驚:山上一片奼紫嫣紅,

桃花開得正豔,花瓣盡情舒展著,層層疊疊,千姿百態,形成一片豔麗的花海,跟山下花殘葉敗的景象呈明顯對比。

白居易的詩是對的,但為什麼山上的桃花開得遲呢?沈括思索起來:“唔,為什麼呢?……!”一陣涼風吹過,沈括茅塞頓開,“一定是因為山上溫度低!”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溫度低,桃花就開得遲,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

憑藉著這種偉大的求知精神和實證方法,沈括長大後成為了一位科學家,發明了許多東西。並寫出了著作——《夢溪筆談》。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翩翩。如果故事裡的人換做我,我肯定跟沈括的夥伴一樣,白居易說什麼就什麼唄!管他嘞。沈括卻帶著可貴的求知精神去實證,不僅證實了疑惑,並且透過思考找到了原因。

我們現在的人都普遍缺乏沈括那種“勇敢”與“思考”。“勇敢”指的`是敢於提出疑問並反駁;“思考”是在知道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去思索原因,這就是求知精神。有幾次,我覺得老師的標準答案不大合理,想舉手提出來,但轉念一想:你的答案敵得過標準答案嗎?得分能高過標準答案嗎?要是老師把你駁回去再被白上幾眼豈不丟臉?我看了看周圍,同學都在埋頭苦抄呢,沒一個提出異議。於是我把手縮了回去,咂巴幾下嘴巴,不吱聲了。

沒有了“勇敢”,就沒有了“思考”。到了後來,就不思考了,反正標準答案對標準答案有理。答案就在黑板上,誰思考原因誰傻。

但這種去思考“城芳雖敗,山花猶開”的“傻人”往往是最成功的。只有“勇敢”才有“思考”,只有“思考”才有“成功”。古今中外哪個偉人沒做到這些?沈括之所以成功,與他的“求知精神”有莫大的關係。

當你再遇到那些思考“城芳雖敗,山花猶開”的人,千萬別笑他傻,說不定他將來就是個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