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分析的論文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分析的論文

一、充分挖掘利用農村學生優勢資源,針對性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初中學生,正因其見識相對狹窄,語文活動相對較少,大多數學習時間都用在課本上,因而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有著天然的願想與興趣,這種願想與興趣往往比城市學生來得更強烈。只是我們語文教師沒有好好的組織學生去參與活動,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這種語文心理需求,才使得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逐漸成了學生的“冷飯“,教師的“閒飯”。因此,作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種強烈的語文心理需求,從教學心理上充分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從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高度去看待它,而不是把它看作可有可無的“閒事”。其次,農村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們經常與大自然中的各種動植物與自然現象打交道,然而他們又經常無法說出這些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名稱與特點,常常處於好奇與懵懂狀態。作為語文教師,就不能無視這種現象,或者乾脆把它看作是生物教師的事,而應把生物學習與語文學習很好的結合起來。如在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感受大自然“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適時帶學生到他們熟悉的田間地頭,山丘河岸,去感受並認識自然,並引導他們把這種感受與認識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再如八年級下第二單元“尋覓春天的蹤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作為農村學生就有著參與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的在家裡觀察燕子的活動、花的開放、草的萌發,也可以集體組織學生去校園周邊的山林野地踏春,讓他們在活動中對自己熟悉的東西進行認識、詢問、記錄,然後教他們以自己喜愛的語文形式(如日記、童話、寓言等)表述出來,這不但提高了他們的語文興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們對春天的認識,尤其是對自己熟悉的農村的認識。再者,農村初中學生絕大多數都在農忙時參加過農事勞動,他們對農事的過程與心理的感受和認識是城市學生無法比擬的。作為語文教師,不要認為這是農村學生的劣勢,是見識狹窄的一種表現。其實這是一筆豐富的語文資源,完全可以與城市學生的逛超市、旅遊、上網相媲美,可以好好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加以利用。如在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獻給母親的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就可以結合他們的農事經歷,引導他們描述母親勞作的形象,體會母親勞作的情感,討論實際報答母親的方式等,這也許比從網上搜集一些描寫母愛的文學作品或觀看一部母愛電影來得更直接、更深切。再比如七年級上第五單元“我愛我家”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同樣也可以結合學生的農事或農村家務勞動有針對性開展活動,讓學生說說農家的溫馨與快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有興趣有感情的投入到活動中來。

二、充分挖掘利用農村學校校本資源,特色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學校,無論是校舍、設施還是文化資訊,都與城市學校無法相比,但卻自其特色語文資源。像我市不少的農村中學,如朱坊中學、龍華中學、赤土中學、橫市中學等,都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辦過農校或掃盲學校,有的學校還保留著或多或少的農場或林場,有著城市學校沒有的農村語文資源。這些語文資源裡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語言,如農村用語、農事詩、俗言俚語、農諺、《百家姓》、《三字經》、《增廣賢文》等。我們作為農村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這些資源,特色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如在八年級上第六單元“怎樣蒐集資料”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帶學生到學校資料室,從以前的農校資料中,去搜集那些還有生命力的語言,去積累現在還能用的詞語,並從語言的變化中去感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再比如,在九年級下第三單元“關注我們的社群”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可以讓學生透過走訪的形式,去調查本村當初這些上農校或掃盲校的爺爺奶奶輩的文化生活和當今農村青壯年的文化情況,尤其調查記錄他們在不同年代的不同習慣用語,如問候語、流行語等。藉此讓學生感受歷史的腳步,增強對農村的認同感,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語言的適應能力。

三、充分挖掘利用農村文化資源,創造性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文化,雖然較之城市文化,有其粗糙、野性和迷信的成分,但往往卻是人類最原生態最本真文化的因子。農村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對此耳濡目染,卻往往缺乏正確的判斷,不能汲取其精華而剔除其糟粕,容易產生自卑或自賤的不良心理。對此,我們作為一位有責任的農村語文教師,應該從語文的角度對農村新文化建設有所作為。至少我們可以藉助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幫學生明辨農村文化的優劣,提高他們對農村和農村文化的認識,讓他們學會理性的認識自己所在的農村和在農村的自己。如在七年級上第一單元“這就是我”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作為一個農村孩子的優點和特長,如會餵豬,會種菜,會割稻,會做飯,愛勞動等,讓他們從小樹立做人的信心。而在七年級下第一單元“成長的煩惱”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就自己親情“缺失”(農村有近八成孩子是“留守孩”,雙親在外或單親在外。)的煩惱,討論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解決的辦法,以書信或手機簡訊的形式向遠在他鄉打工的親人訴說,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自立意識,增進親子情感。再比如八年級下第四單元“到民間採風去”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作為農村學生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廣泛蒐集自己所在農村的民俗民風,如傳統節日文化、婚喪嫁娶風俗、飲食舉止習慣、山歌“古文”“道情”(“古文”、“道情”為客家特有娛樂形式,南康市民均為客家人。)等,然後拿到課堂上就其內容與語言形式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和教師的引導下,正確認識這些民俗民風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審美觀。

總之,只要我們能深刻理解新課標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設定的目的,創造性的用好用活教材(新課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開放性語文學習載體),充分挖掘農村語文優勢資源,農村學校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不但能有所為,而且能有大作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何毅明:《關於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評價的調查分析》,,2007年2月。

內容提要:

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自然有其弱勢,這往往成了教師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一個心理障礙和天然託辭。實則,農村學校自有其開展活動的優勢資源:一、農村學生有著強烈的活動願想;二、農村學生更加貼近生活與大自然;三、農村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四、許多學校曾辦農校或掃盲學校,有獨特的語文校本資源。教師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熱愛農村建設農村的思想感情,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關鍵詞:

綜合性學習農村優勢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