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孫家大院》後有感
算起來,我與向陽同學稱得上是心靈相通的文友。即使平時很少相聚,也會時常思念和牽掛。最近這段時間,一直沒有碰到向陽同學了。昨天,我在網上才看到向陽同學的QQ上留言在外地出差學習。下午聯絡了一下,向陽同學簡略介紹了外出的一些收穫,並寫了一篇《孫家大院》文字。我問能否在網上傳給我,先睹為快。向陽同學傳了過來,並給我有一段留言,看過之後,感觸很多。
向陽同學寫道:“走出孫家大院,不禁想到我們少時一同走過的雅爾街、墨池巷。其實,何止是遊子?就是一輩子故土難離的本地人,也是希望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能留下自己熟悉城市的歷史、文化、品味和有價值的物像,或是在心底留下的故事和記憶,去尋覓逝去的歷史和隱入歷史深處的老街、老宅、老樹、老人……”這段情感深厚的文字,把我帶入塵封久遠的年代,兒時與真誠同學一起走過的墨池巷、爾雅街,曾經留給我們多少美好溫馨的回憶。如今,這些積澱著豐富的宜昌文化的老街,卻隨著城市的快速建設和發展,已經不復存在,只能儲存在我們鮮活的記憶之中。
好像是前年吧,牧歌同學曾經寫過一篇《故鄉在哪裡》,我轉載到舟中看霞空間之後,引起很多網友對故鄉情結的熱議。有一個帖子以《童年的爾雅街》為題,寫下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的敘述:“爾雅街,聽起來就似乎是一條瀰漫著濃濃書香的街道。記憶中童年裡的爾雅街,其實就是一條深深的小巷。道兩旁都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房子,每戶門簷的牆上都用青石雕砌著或花鳥、或飛禽走曽,上面還長著一些狗尾巴草。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在下雨的時候亮亮的可以照得見人影,赤著腳走上面涼涼的,很是愜意。只是,在未成年前總覺得那條路是我童年的痛,從來就羞於提起。如今看到這篇文字,那童年的痛卻變成了親切的回憶。……因為爾雅街,兒時的青石板路,高高的古牆,還有那江邊的沙灘都因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然而,童年美好的記憶卻永遠不會消失。”
在《孫家大院》一文中,還談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家庭教育的關係。其中寫道:“孫子汶重視孩子的全面教育,不僅對學習要求嚴格,對於品格要求更是嚴厲。節儉、厚德、寬容一直都是孫老對子女的要求。每年都會讓兒女在自家院子裡赤腳參農,院內的桑樹、葡萄園、鵝塘都曾經是孩子事農的試驗田。”重視對孩子的品格教育,以節儉、厚德、寬容等觀點來要求和培育子女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在本身就體現了家長的修為和獨特的教育觀。古人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蘊含著樸素的哲理。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總是急功近利,連文化也時興快餐文化了。這讓人不禁產生深深的疑問。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僅是國家大事,對每個人,每個家庭,也是很現實很重要的'燃眉之急。
品讀著《孫家大院》,我的眼前幻化出兒時美好的情景。記憶中那些值得留戀和回味的事情,已經被塵封,每每掀開,都有來自心靈深處的感動,細細的品味,昔日的美好時光,流淌成一條長長的河,像眼前翻滾著濁浪的長江東逝水,舒緩的流向遠方。記憶深處,留戀一種情懷,時光流走,消失了一種無奈。
想起兒時,常與向陽同學揹著書包,一起走過爾雅街的青石板路,一起爭論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中意境。那番情景,彷彿就在眼前。那條古色古香的爾雅街呢?那群不諳世事的調皮冥頑的小夥伴呢?消失了的是我們的韶華,變不了是兒時夥伴的那份美好真情!回首過往,年少的輕狂,痴心的妄想,再痛苦的痛苦,再憂傷的憂傷也已經隨著時光的悄悄流轉而消失在心上。許多時候,我們談論著那一個一個曾經那麼激動而現在那麼平淡的故事,就彷彿是別人身上的故事。
在這寒冷的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分享著《孫家大院》傳遞的故事,感悟著真誠同學筆下的優美文思,沉浸在對往事的悠悠回想和眷戀,心底充盈地分明就是一份美麗,十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