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材建設之我見論文
教材建設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已有多部小學數學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透過,成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儘管這些教材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總體上說它們又有著明顯的共同點,更有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需要我們作出更為深入的思考與研究。以下就從這樣的角度並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教材的建設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從總體上看,小學數學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應當說明顯地表現出了一種新的編寫風格。首先,新教材特別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即普遍採取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這樣一種基本的編寫模式。從而,不僅內容呈現較為生動,對學生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與此相對照,單純練習題在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則大大降低了。
其次,新教材“致力於改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即努力倡導“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學習方式”。例如,無論就哪一種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而言,以下都已成為最為普遍的一些用語:擺一擺、做一做、說一說、議一議、猜一猜……
第三,新教材在以下一些方面,也明顯地表現出了新的導向。如對於計算方法多樣化與估算的普遍提倡,努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等等。具體地說,在實際從事計算(或計數)前,教材往往要求學生首先對結果做一估計;另外,“還可以怎樣算”“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等用語在教材中出現的頻度也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就教材的建設而言,編寫風格當然不是唯一的要素,恰恰相反,內容的選擇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小學數學新教材與老教材的對照可以發現,在內容的選擇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不僅引入了不少新的內容,同時也刪除了部分傳統的內容,部分教材還對某些內容的編排次序作了較大調整。例如,更為突出乃至新增加了一些直接聯絡學生日常生活的內容,這顯然是小學數學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如一年級教材中的“分類”“位置與順序”“認識鐘錶”等;另外,從更大的範圍看,我們顯然應當提及“圖形與變換”(特別是平移與旋轉的引入),以及統計方面的相關內容(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等)。
上述的變化主要是以數學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來編寫教材的結果,但是,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筆者以為,無論是教材編寫者或是一線教師都應當更為深入地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新教材中究竟為什麼要引入這些新的內容(必要性)?教材中應如何去對此進行處理才能真正符合科學性的要求,包括正確體現數學的本質以及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例如,正是從後一角度去分析,教材中對於“左右概念”的處理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實驗表明,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有規律地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比較固定化地辨識自己的左右方位(5~7歲);第二階段──兒童初步、具體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7~9歲);第三階段──兒童比較概括地、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這就是說,小學一年級學生大多數正處在左右概念發展的第二階段,我們不應該對他們要求過高。同時,實驗結果還告訴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自然而然地進入掌握左右概念的第三階段。”
上面我們事實上已經論及了教材建設的兩個基本問題:編什麼和怎樣編。以下再從宏觀的視角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就每一學段或每一學年(期)的教材編寫而言,是否應有一條明確的主線,特別是,究竟什麼是我們在此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