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庭中的婆媳關係調研報告
社會學認為,家庭是婚姻與血緣基礎上的親密合作與共同生活的初級社會群體,是婚姻關係與血緣關係的基本載體。家庭內部關係主要有兩種,一是夫妻關係,二是親子關係,兩者構成了家庭結構的基礎。其他關係如兄弟姐妹關係、姑嫂關係及婆媳關係都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然而婆媳關係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關係,又不是血緣關係,而是以兩種關係為中介構成的特殊關係,因此,這種人際關係既無親子關係所具有的穩定性,又無婚姻關係所具有的親密關係。正是由於這一特殊性,使得婆媳關係難以協調和友好相處。封建社會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沒有獨立的人格尊嚴,而多年“媳婦熬成婆”從而形成一種惡性迴圈。進入新社會,婆媳間的不平等雖然被大為摒棄,但隨著社會的急速變遷,代際衝突愈演愈烈,婆媳在家庭中面臨的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難理順。即使在如今,相處融洽的婆媳關係仍不普遍,婆媳關係依然是家庭內部人際關係的一大難題。
圍繞農村婆媳對家庭婆媳相處狀況評價這一主線,__鎮婦聯對轄區內村莊展開廣泛調查,此次調查採用問卷方式,選取家庭成員較多、結構完整、年齡層次較優越的家庭進行重點調查,蒐集到了較為詳實的調查資料。根據調查資料可以明顯看出,無論是婆婆還是媳婦都對家庭中的婆媳關係滿意度不高,婆與媳間能和諧相處、互相信賴的並不多見。同時,與婆婆對家庭中婆媳關係評價與媳婦對婆媳關係的評價相比,媳婦的滿意度低於婆婆的滿意度,由此可見當前農村婆媳關係不是趨於和諧的,而是二者間充斥了更多的`矛盾,婆媳關係更難協調。與此同時,將調查資料作分層對比發現,結構複雜、人員較多的家庭婆媳關係差於家庭結構單一、人員較少的家庭;晚輩間的婆媳關係差於長輩見的婆媳關係。
1、 婆媳關係的非婚姻性與非血緣性是婆媳關係難以協調的根本原因,一旦雙方發生矛盾衝突,就很難找到利益的平衡點,雙方都視對方為“外人”,矛盾不可調和,以致婆媳關係緊張。
2、雙方生活方式不同,磨合困難。在結婚組成家庭以前,婆媳雙方都長期獨立生活,養成了不同的生活態度和性格偏好,甚至不同的風俗習慣,加之雙方不曾深入瞭解,一旦共同生活,這些差異因素就會誘發諸多矛盾,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融合不夠或不可調和,婆媳關係就會緊張。
3、 婚後婆媳角色轉換,引起角色不適應。婚後,媳婦在操持家務時也需要在家庭中擁有相當的權力,然而婆婆幾十年來都把持整個家庭的內務,現在突然有人向她要權,或者生活安排與自己設想的不相一致,就會感到失落和不甘心,正是這中角色的變化,使得婆媳間矛盾重重,摩擦不斷。
4、婆媳背後複雜的關係網路使婆媳關係更難理順。婚後男女組成家庭,就牽引兩個家族的聯絡和融合。媳婦是孃家利益是代表者,而婆婆往往是婆家利益的代表者,當雙方面臨著利益的分配時往往會出現利益爭奪,如雙方老人贍養、禮金的多寡、人際交往等都易引起矛盾紛爭。
1、建立朋友式婆媳關係。既然婆媳間既無婚姻關係也無血緣關係,那麼,婆媳在一起生活時就要力圖增進交流,找到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建立較好的朋友關係,拋開傳統的家族尊屬約束,以朋友心態對待彼此,婆媳關係就會變得純潔而穩固,一旦這種關係建立,家庭中也自然會形成孝老愛幼和諧共處的局面。
2、倡導分家生活。調查比較顯示,同堂生活中的婆媳關係要明顯差於分家生活的婆媳關係。分家生活,雙方經濟、交際等各方面獨立互不干涉,婆媳間利益糾葛會減少,矛盾自然會弱化。另一方面,分開生活,雙方會有一種新鮮感,彼此格外親近,可以避免共同生活引起的視角疲勞和久而生厭。但分居引起的老人贍養問題也值得關注。
3、 發揮中介力量,尋找共同關注點。在家庭中,兒孫是婆媳的中介力量。媳與子是夫妻,是有較穩定的婚姻關係;婆與子、孫都有穩定的血緣關係,尤其是孫子,往往是婆母和媳婦都最為傾心的物件,雙方可以在此找到共同關注點。因此,很多婆媳間的衝突要兒子和孫子來斡旋和調和,兒子和孫子在調和中要以家庭的整體利益和大局為重,以維護家庭整體和諧為目的,不可偏袒和歧視,從而產生家庭人際關係的更加混亂。但孫子也往往是婆媳間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在孫子的教育上,婆媳很容易產生分歧,婆婆溺愛孫子,反對嚴教,而媳婦望子成龍,往往嚴加管教。
4、婆媳間加強交流,消除隔閡。交流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也是全面認識一個人的重要途徑,婆媳間的關係緊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溝通不夠造成的。婆媳雙方要多交流生活經驗,善於當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藏於心間或是背後議論。婆媳間還應該努力尋找到相同的興趣愛好,尋找到共同的生活空間。
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人際關係中的傳統難題,新時期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關係孕育著緩和的跡象,但正是飛速變遷的時代,人們接受的新鮮事物和思想觀念應接不暇,使得代際間觀點易衝突,使本來就嚴峻的代溝更難協調。但婆媳並不是天然相剋,婆媳關係也不是不能有好相處,關鍵是要婆媳雙方都以真誠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這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