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阿長與山海經課後反思

阿長與山海經課後反思

《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後老師有怎樣的反思呢?

阿長與山海經課後反思1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可我們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鑑於此,我們語文組制定了本學期組內教研課題:現代文閱讀教學與課堂新模式的有機結合。經過一個月的教學實踐,我改變了上學期的過激做法,嘗試結合導學案由“教師引導、巧設問;學生獨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質疑、交流;教師指導、明確。”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選的課文是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痴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著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為了讓學生很好的體會文章,我做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絡。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定: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定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透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課後反思2

教學要有效果,惟“落實”二字,前一段時間在傳統與課改之間彷徨,學生有點難以適從。本單元開始,改變學案形式,由“練習式”學案改為“導學式”學案,學案由五個部分組成:基礎積累,走進文字,作者對話,課文欣賞,拓展寫作,直擊中考。突出導學,本文教學有如下特色:

1、學生預習充分。有學案指導,給了學生一個自主的把手,節省大量時間,學生能迅速走進文字。

2、小組合作有實效。預習後由小組組織討論,不用參考資料,學生思維不受限制,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組的主人,討論熱烈。

3、展示交流,學生對話增多層次加深,不受標準答案限制。

在對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時,出現了幾個小高潮。

1、探討“阿長問我《山海經》時,我是怎麼想的?”學生不僅停留在表在答案,而且能深入思考:a、阿長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下人,我一直對她有點瞧不起,連《山海經》都說成“三哼經”顯然要她書買書是不可能的。b、平時我對她並無好感,特別她謀害我的隱鼠,我簡直有點憎恨了,她不可能會為我買書。c、但是因為她也來問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她對我的關心,對她的態度有了一點轉變,所以告訴了她這回事。

2、探討“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學生分析得出結論:(1)、這是我小時最為渴望的一本書,(2)、這本書是阿長給我買來的代表著阿長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我正準備轉向下一個話題,可洪張良插嘴:“我還有理解,這一句話還可以引起“我”對阿長的回憶,而且這本書還激活了“我”的文學細胞,為我後來走上文學之路奠定了基礎。”他一說完引發了全班同學熱烈掌聲。課堂一向不積極的他思想這麼有深度,我很欣慰。

3、朗讀最後兩段,分析了這兩段的感情,學生又冒出一個問題:課文中又是阿長,又是長媽媽,怎麼理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有人說:稱“阿長”顯得親切;有人說:稱“阿長”因為不喜歡她;有人說:這是表示懷念……學生說完後,我給出一個問題:小時你們認為會叫她什麼?為什麼?買《山海經》之後會叫她什麼?為什麼?成人後想到她會叫她什麼?為什麼?學生恍然大悟大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論什麼課改不能離開學生這個中心,如果拘泥形式的限制,必然會給我們的.課改套上一個無形的枷鎖。

阿長與山海經課後反思3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透過閱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字,教學反思《《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麼“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和諧的閱讀氣氛。其次是協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制定閱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於學生的疑惑要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字。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定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蘊。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字的把握要有全域性意識,整體意識。對文字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鍵問題的設定要能統攝全域性,收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字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時為什麼產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後面的三個問題統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字,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