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論文國傳統文化對經濟的影響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透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文化經濟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透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裡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係。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程序: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透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1.制度經濟文化:制度經濟文化就其內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價值判斷、發展總方略等方面的觀念體系及實踐方式。一般而言,它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在這個文化層面上,我國的傳統應該還是以馬恩構造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文化為主導,但還摻雜著小農經濟的思維方式。在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方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相區別,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並且認為公有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大根本差別,能實現社會公平,但在實踐方式上,卻採用純而又純的一大二公的形式。在社會發展階段及總方略方面,認為社會主義源於資本主義,高於、優於資本主義,最終會過渡到共產主義。但在實現發展戰略時表現為浮躁,急功近利。“五年趕英,八年超美”,以及為了達到預定的表面的數字目標而不惜弄虛作假。這些給我國經濟乃至社會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嚴格而言,社會主義是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但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及簡單的思維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只能是破壞,這一點已為歷史所證明。
2.公司或企業文化:公司文化主要是關於如何經營管理企業的觀念體系及其實踐方式。集體主義和以德為本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基石而形成的企業文化,體現出以下特點:
(1)職工的終身制。我國企業大都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了體現集體主義精神及社會主義的仁愛思想,企業裡的職工一般是終身制僱員,國家對僱員的生老病死實行全包。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職工工作經常總是出工不出力,積極性不高,企業則是負擔沉重、成本加大,這些均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發展不好,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也難以有好的表現。
(2)緩慢的評價和升級方式。在我國大部分企業裡,一個剛工作的大學生一般需5-7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晉級,幹部行政級別越高年齡越大。在這種晉級方式下,社會中青年人群體的積極性是廣泛地受到了影響。
(3)含蓄的、情感的控制和協調方式。中國人含蓄、內向、注重情感。這種性格特徵,在企業管理中就表現為領導者採取情感的控制和協調方式進行管理。在學術界,有人稱這種方式是一種非理性化、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用以和西方的理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相區別。這裡的理性化制度化,主要是指圍繞企業發展目標,為了實現持續穩定公平而嚴格制定的各種管理制度體系,如人事制度、財務制度……,以這些制度體系為標準來協調、運作企業。在理性化方式下,制度嚴格,可信度高、有著法治的意義;在非理性化方式下,企業制度依據領導人及領導人意志變動而變動,企業管理運作的隨意性、間斷性強,具有強烈的人治色彩。在當今中國,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家族式的民營企業在企業規模擴大時,就面臨著管理方式的革新。
3.居民經濟文化:居民經濟文化主要是指作為生活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公民的價值觀念體系及基本的行為方式。我國居民經濟文化觀念主要體現在:
(1)消費觀念:中國人歷來崇尚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在消費時,一般實行“量入為出”。這種經濟觀念和行為在我國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對於籌集建設基金髮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當今的買方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觀念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消費市場的興旺。
(2)就業觀念:中國人好安守命運,追求平衡,表現在就業上,則為害怕競爭,缺少憂患意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種就業觀念在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帶來的只能是落後、淘汰。
參考文獻:
[1]唐玉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商業研究》;1999年12期
[2]盧現祥:《論華人企業的家族式管理與傳統文化的關係》;《道德與文明》;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