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的研究教育論文
邳州市佔城鎮中心小學課題組 執筆人:李敏
一、問題的提出的背景
我們在聽課中發現,一些語文教師課前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本堂課乃至一篇課文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心中無數,因此,走進課堂,便讓學生翻開教材,從讀書開始,帶領學生漫無邊際的提問、回答、討論、交流、讀書、彙報,這種“沒有航標亂行船”的做法並不少見。出現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真正把握教材,沒有真正弄清楚教學目標、教學側重點,沒有真正從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來分析問題。
聽了老師的課後,常常叫老師把教案拿給我看。看到教案後,感到奇怪的是老師們寫的教案與所上的課是背道而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是老師們把教案當作一種擺設,把寫教案當作完成任務。因此,備課時鑽研教材蜻蜓點水,淺嘗轍止,理解不到位,讀得不深入。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新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實施的途徑是藉助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其他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如何更好且更大的發揮教材由量變到質變,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那麼,對教材的解讀與教學設計的有著密切的關係,進一步說,對教材的分析和認知直接會影響教學的設計,進而影響著我們的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益!如何更加深刻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領悟教材的資源,進一步圍繞《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性目標的要求怎麼更加有效地去設計科學、合理、充滿情趣的教學程式,依次來實現我們的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因此,我們提出“小學語文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研究” 的課題。
顯然,這一課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透過該課題的研究,讓老師養成深入鑽研教材的習慣,找到教材的解讀與教學設計的有效結合點,更加科學、有效地找到實施目標的途徑、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自身素質也獲得發展和提升。
二、概念界定與理論依據
(一)概念的界定(1)教材解讀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材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立足之本,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的主體資源。準確地理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開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點。
(2)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在準確的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與特點,在階段性目標的引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更加科學、有效的實施程式,包括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準備等。
(3)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在準確把握教材的'特質,根據課程目標,尋求預達目標的有效切入點與途徑及策略,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二)理論支援
1、教材觀。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為教師採取多種教學策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材是學生系統高效有序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社會道德、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學生自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教材是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使用的材料,但是它不是教學中必須遵循、不可變更也不可選擇的教學依據。
2、新課程理論。新課程提倡教學要立足於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過程引領學生科學地補充教材,準確地加工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天地,讓教材成為學生與社會生活聯絡的紐帶,真正使教材成為老師實施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把課程資源的開發落到實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敢於打破教學內容的侷限,挖掘每一節課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豐富學生的知識空間,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能力,樂於觀察,樂於探究學習知識,讓學生感到課堂不是學習知識唯一的途徑。
3、教學方法論。“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葉聖陶)
4、生本教育理論認為,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要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教育的宗旨。
三、研究假設與研究目標
(一)研究假設:
準確地解讀文字,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合理、科學的教學設計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根本保障。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不同的題材與題材的文字,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等條件準確地把握文字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合理的一系列的操作程式與實施策略,讓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師與文字、學生與文字、教師與學生的碰撞產生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二)研究目標:
教師、教材、學生是教學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師與學生都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教師主體性與能動性表現在創造性使用教學資源(教材),精心的設計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活動,調控教學程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讓教師養成認真鑽研教材的習慣,能準確地把握教材的中“三維”目標的切入點,設計高質、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實施程式,在尊重學生、尊重文字的主題思想的情況下,合理地開發
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讓學生樂學、愛學、想學,進而達到自能學習。
四、研究內容與方法設計
(一)研究內容:怎樣科學、合理地解讀教材,確定教學的目標,找準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完成教學目標,從而最佳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有效性的解讀教材的基本策略與方法。
2、教學設計的有效性行為,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等。
3、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結合點。
(二)方法設計
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透過大量文獻資料的收集比較分析與提煉,來進一步提高本研究專案內涵的認識,透過在行動實踐中的不斷檢驗來調整研究的方案,透過對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案例實施過程的分析和不斷反思,為總結研究成果,提供並積累豐富翔實的依據。具體的方法有集體備課、觀摩課、評課研討、專家引領、學術沙龍、專題講座等。
五、研究階段與研究任務
本課題研究具體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6—2007。11)進行文獻研究,設計課題方案,開展教師新課程理論知識的現狀調查分析,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
第二階段:(2007。12—2009。10)透過集體備課討論、研討課、經驗交流座談會、質量分析等形式,重點進行教材解讀與教學有效性的優秀案例審評,撰寫階段性總結報告。
第三階段:(2009。11—2009。12)認真進行調查和測試,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材料,對課題實施的各種反饋資訊和資料進行整理,進行總結、鑑定。
六、成果形式1。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集。。
2。論文集。
3。課題研究報告。
4、學生優秀習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