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掌聲》的教學片段與分析

《掌聲》的教學片段與分析

?對於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往往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時殊途同歸,效果相差無幾,但有時卻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以下兩個教學片段。他們所教內容都是第五冊的《掌聲》中的第五自然段: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鬱,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遊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片段一

投影出示教學內容。

師:請大家一起把這一段讀一遍。邊讀邊思考:小英有哪些變化?

生:齊讀。

師:小英有哪些變化?

生:她不再憂鬱。

生:她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遊戲。

生:她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師:去舞蹈房幹什麼?

生:學跳舞。

師:說得對。小英除了做這些,還會做什麼?

生:和同學一起做作業。

生:和同學一起講故事。

師:對。還有呢?

生:……(沉默,思考)

師:(稍急)再想想看。

生:和大家一起上體育課。

師:體育課上會做些什麼?

生:(小聲)跑步。

生:做遊戲。

師:其實啊,只要是大家能做的事,小英都會嘗試著去做。譬如跳繩、踢毽子等。小英做的這些事文中沒有都寫出來,而是用一個標點符號來表示的,是哪個標點?

生:省略號。

師:這是個什麼樣的小英?

生:是個自信的小英。

師:是什麼讓小英變得如此自信?

生:掌聲。

……

〖片段二

投影出示第五段。

師:請一位同學來把這一段讀一讀。

點名朗讀。

師:這句話這樣說行不行:她不再憂鬱,開始走進學校的舞蹈房,甚至和同學一起交談、遊戲……請想好後再回答。

學生思考。

生:不能改。

師:為什麼?

生:小英雖然腿有殘疾,但和同學交談、遊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她這樣一個連走路都一搖一擺的人要去學跳舞,那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我覺得不能改。

師:哪個詞語可以看出學跳舞更難?

生:“甚至”。

師:說得多好啊!能和同學一起交談、遊戲,說明小英走出了心理陰影,變得活潑、開朗了,而走進舞蹈房,更加說明小英敢於正視和挑戰自己的缺點,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這是個什麼樣的小英?

生:這是個自信的小英。

師:小英如此自信,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呢?想想看,她還會做些什麼?

生:跑步。

生:跳繩。

生:踢毽子。

……

師:這麼多的事,課文是用什麼來概括的?

生:省略號。

師:是什麼讓小英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生:掌聲。

……

【教學分析】

從這兩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片段一中,老師一直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被動應付,絲毫沒有體現學習的主體意識。學完以後似乎還是懵懵懂懂,對課文的理解僅停留在淺表,沒有領會其更深一層的涵義。片段二中的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學生帶著問題比較、辨析、領悟,他們的回答,不是文中現成的詞句,也無需老師多加點撥,完全是自己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結果。

為什麼短短的教學片段竟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

問題不在學生,關鍵在於老師的引導。這一段內容的表面意思並不深奧難懂,但耐人尋味。片段一中老師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小英有哪些變化?)過於淺顯,學生只要讀過一遍就能明白,沒有多少思考的價值。學生即使找到了答案,也僅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沒有產生進一步的認識。在他們的腦海中,交談、遊戲和進舞蹈房跳舞三者完全是並列的,沒有程度上的遞進。但恰恰是“甚至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這一句,向我們揭示了小英實質性的轉變。片段二中,教師採用變換句子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辨析自己去體會。這個問題設計得非常巧妙,有適當的容量,也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問題提出後,有效刺激了學生的大腦,誘發學生在感情上和行動上的參與意識,使其主觀上產生尋求問題答案的動力。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自覺把自己和文中人物融為一體,準確地體會到了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對小英此時的自信已有了充分的認識。雖然這裡的答案沒有標準,但學生一下子就說出“跑步”、“跳繩”、“踢毽子”這些答案,說明學生已完全理解了小英巨大的轉變,他們的答案不是隨意的,更不是盲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話,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只有依據課文內容特點和學習特點,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個性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去獨立自主地感悟,讓學生真正對閱讀材料產生深刻的感受,從而由旁觀者變為當事人,由閱讀課文變為經歷生活,由感受人物情感變為自我情感流露,從而產生獨立的見解,發表獨特的感受。“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問置疑,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能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境界,為學生創設一個可以自由發展的思維空間,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