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規劃及測評

人才結構性過剩和缺失共存的職業規劃

人才結構性過剩和缺失共存的職業規劃

風口的網際網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讓IT人才炙手可熱,行業工資水漲船高。

《2016中國資訊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資訊經濟規模達到18.63萬億,佔GDP比重達27.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1.4%。

隨著產業的發展,從“我們萬事俱備,只差一個程式設計師”,到“創業如何尋找技術合夥人”,技術型人才在科技創業公司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近十年來行業工資水平變遷,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網際網路技術人才工資水平發現,IT領域的人才薪資水平正在追趕甚至將超過金融行業;一線城市的程式設計師的平均工資是二線城市的工資的近兩倍;程式設計師工資泡沫依舊存在,隨著資本進入理性階段,行業泡沫也在消失,高水平技術人才依舊一將難求。

網際網路行業工資佔據榜首

很多創業公司感嘆,養不起程式設計師。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北京網際網路公司在招聘網站上釋出的資訊發現,京東商城招聘程式設計師,經驗3到5年,本科學歷即可,月薪達2萬-4萬元;如果是有3萬-5年的移動開發經歷,則月薪標準在2萬-3萬元。

美團對上述同等條件的3到5年工作經驗的資深工程師,價格開到了月薪3.5萬到4萬,滴滴也開到了月薪2.5萬到4萬。很多公司對5-10年資歷的程式設計師的工資開到了月薪3萬到6萬。

高階的演算法工程師、人工智慧工程師價格更高。PingWesT報道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大概薪資為:職位最低的工程師年薪在30萬-50萬,商業公司中的研究員則在50萬-100萬之間,專案主管或CTO則大多會在年薪80萬以上上不封頂,普遍在150萬左右。

根據BOSS直聘釋出的報告,工作5年後薪酬最高的前15個專業中,前三名分別是軟體工程、資訊保安和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其中軟體工程平均最高可達1.46萬元月薪。值得注意的是,在15個專業中,與資訊科技直接掛鉤的專業就有8個,佔比超過50%。

從歷年資料來看,IT人才吃香並非近期的事。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6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以63578的年平均工資佔據了榜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近5年的工資資料,網際網路行業的工資始終佔據榜首,甚至從2009年開始對私營單位各行業年平均工資進行統計的時候,該行業就已經是薪資領域的龍頭。

事實上,資訊產業也成了最具發展前景的職業選擇。在1977年到2015年的大學專業選擇中,經濟學和工商管理是各省狀元的首要選擇,電子資訊工程僅居其次。近幾年,資訊工程和軟體工程也一直排在綠牌專業(指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的前列。

不過,調查顯示,不同地域工資水平差距較大。

中國獨角獸網際網路企業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科技創業公司、高薪資程式設計師也扎堆一線城市。據一家培訓機構調查全國 195291 份樣本顯示,java程式設計師職位平均工資為 8861元。其中上海市的平均工資最高,在30424份樣本中平均工資為10719元,而北京在52119份樣本中以平均工資10258元緊隨其後。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招聘資訊也發現,在月薪2.5萬到3.5萬的程式設計師城市中,北京崗位最多,比上海高出兩倍,其次上海,再次是深圳和杭州。第四梯隊是廣州和成都。

一份由某網際網路招聘平臺釋出的資料報告顯示,2015年在武漢進行招聘的'網際網路公司數量為1051家,而北京有16200家。武漢網際網路行業主要職位薪資也遠低於北京,以安卓工程師為例,北京的平均薪資幾乎是武漢的兩倍。

資訊產業人才缺口將繼續擴大

行業高工資背後,是數字經濟的如火如荼,和資本熱潮湧動。

2000年到2010年的網際網路是PC時代,2010年後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網際網路進入高速發展期,2015年中國提出網際網路+概念,“雙創”風起,隨後大資料、人工智慧、網路安全,相關領域投資水漲船高,中國湧現出一批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艾媒諮詢2017年3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IT投入穩步增長至45980億美元,其中,安全投入增長至7356.8億美元,在2017年,全球的IT市場將繼續保持23.8%的高速增長。

“程式設計師跳槽漲薪快”已深入人心。獵聘網資料顯示,傳統行業5年以下平均跳槽時間為34個月,而網際網路5年以下平均跳槽時間是15-16個月。網際網路行業人員,透過跳槽頻率,可提高身價。

創業公司難招人,難留人,行業人才泡沫也廣為詬病。有機構總結網際網路行業的泡沫,第一是使用者泡沫,第二就是人才泡沫,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都能開出高價。

2016年下半年至今一年時間,資本寒冬聲起,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正在經歷去粗取精的過程,一批創業公司再融資困難,公司倒閉、行業裁員常見,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O2O等領域。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調研發現,程式設計師等技術類人才的工資和工作數量,在未來受資本寒冬影響不大,其他比如公關等非技術崗位工作缺口有所減少。在數字經濟時代,以及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專業、高技術的程式設計師,依舊緊俏,特別是專業的資深程式設計師。

其次,資訊產業的人才缺口將繼續擴大。目前我國資訊領域的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培養的高階人才根本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儘管在教育部最新公佈的高校新增專業名單中,有32所高校成為第二批成功申請“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本科新專業的高校,加上第一批的3所,共有35所獲批,但教育相對市場需求還是有一定的滯後性。

第三,未來五年,各類人才將泥沙俱下,結構性人才過剩和缺失都將存在。以2017年為例,電子資訊、大資料專業成為熱門專業,學生填報志願蜂擁而上,各地民間程式設計師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低水平的程式操作會被機器取代,需要的低數量的高水平技術人才,蜂擁而上的學員,如果沒有紮實的本領,未來也將迎來殘酷的人才市場洗牌。

第四,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領域,行業工資水平漲幅緩慢,實體經濟發展也增速緩慢,部分行業出現下滑,員工工資不見增長甚至下滑。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也需要越來越多的有國際視野和有跨界能力的人才,比如工業大資料。醫療大資料、新媒體等領域將會出現一批高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