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芻議的論文

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芻議的論文

論文導讀: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對人能力的培養。而盲目的,為形式而形式的不適當的電化教學被生吞活剝地推人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課堂,往往不利於甚至破壞了對學生上述能力的培養,在客觀上產生了與素質教育大相徑庭的負效應。應當承認,電化教學引入了多種傳達資訊的方法,加大了資訊量,能給學生以新鮮感,有利於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觸發他們的感知,使他們觸類旁通。

關鍵詞:高中語文,電化教學,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對人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由語文學科以及教學工作內部的規律性所決定的,它的意義首先在於使學生以對語言的感悟為突破口,從而提高自身整個文化心理素質,創造性地獲得適合自己個性和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而能動自主地學習,實現“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標。這就需要著力培養學生對語言功能的認識力和感受力,對語言內容充分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對語言藝術的深切體味和濃厚興趣,以及對課文字身思想和藝術蘊蓄準確把握和品評的能力。而盲目的,為形式而形式的不適當的電化教學被生吞活剝地推人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課堂,往往不利於甚至破壞了對學生上述能力的培養,在客觀上產生了與素質教育大相徑庭的負效應。具體而言之,這種負效應表現如次。

1.干擾學生對語言功能的認識和感受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它首先具有表意性,而我們語文學科的首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充分認識語言的這一基本功能並學會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方法。一篇膾炙人口的《琵琶行》中關於音樂的描寫,好就好在能使人觀其文而聽其音,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隨著一個個文字再現於讀者眼前,飽含真情而富有變化的美妙旋律隨著一句句詩文而縈繞於讀者耳畔,甚至能使人產生“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回味,這種效果完全無須在閱讀時放一盤琵琶樂的音像磁帶來輔助實現。《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中,那些準確生動的記敘、說明和描寫語言,本來就足以使學生對泥石流這一陌生的自然現象產生從表象到本質的認識,並不是非要看一個科教片才能獲得身臨其境之感的。“談笑間,措槽灰飛煙滅”幾個字寫盡了周瑜的從容氣度和赤壁大戰水戰火攻的特點、過程和結局,若定要配之以一段火燒赤壁的電視片來看,還怎麼能使學生專心體會詩詞語言的高度概括力和表現力?“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詩句難道還需讓人看一幅群山夕照圖才能接受其感染嗎?認為《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說的那些話一定要讓演員表演著說出來才能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那曹雪芹還算是什麼語言大師呢?語言的功能就是能用文字元號來再現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現象和本質。好的課文字身就應具備使學生經過學習認識和理解其思想藝術內涵的職能,換言之,一定要附加某種參考資料的課文,或者是不適合為語文教材的文章,或者乾脆就不是好文章。那些畫蛇添足的所謂“電教”手段,往往只能在課文內容上起到一些強化理解和記憶,增進感染和教化的作用,而在認識和感受語言功能方面,卻干擾了學生的視線,使他們的目力在眼花繚亂的聲光電刺激中忽略或忘記了去體會語言本身表情達意的微妙,拾了芝麻,丟了西瓜。看似符合“直觀教學”,實則沒有搞清楚語言學科的直觀物件首先是語言文字這一學科教學特點。要知道:我們學習《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其目的並非瞭解泥石流,而在於掌握說明事物的方法;學習《琵琶行》,並不是要受到一次音樂的陶冶,而是要學習以無聲勝有聲,以有形繪無形的文字功夫。只有文字的表現力,才是語文教師啟發學生去探究的物件。

2.限制學生對語言內容的聯想和想象

語言本身並無直接的可感性,它必須藉助讀者的聯想和想象的中介來實現語意。作家汪曾棋說過:“我認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作的。作者寫了,讀者讀了,創作過程才算完成。論文檢測。”其實這個道理並不只適用於小說。這裡的“讀者讀了”,是指讀者根據眼前的語言符號,調動現存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經驗,由此及彼地聯想並對自己記憶中的有關內容擴充加工,再現或再造,從而進人作者所精心構制的語境去玩味他的旨趣,理解他的情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聯想與想象活躍與否,就決定了人的語言感受力之高下。因為語言的內容比較模糊,人們對文章的理解又會受到自身知識、閱歷、個性、心境的影響而產生見仁見智的不同層次。所以,用一些固定的畫面去圖解蘊蓄深厚而複雜的語言,實際上等於取消了讀者聯想和想象的過程,久而久之,會使他們的思維簡單化,導致理解力逐漸退化而喪失學習語言應有的心理素質。人常說“閉目遐思”,而“遐思”時何以要“閉目”呢?

這裡頭包含著一個非常值得語文教師留意的道理:人們要展開思想的羽翼,就必須排除眼前固定模式的限制,潛心進行自己的再創造。一篇短短的《岳陽樓記》,能使不同心理層次的學生產生不同的遐想,而一個意在表現岳陽樓大觀的教學片,往往會使他們產生“原來如此”的冷漠和“不過如此”的失望。這是因為作者描寫岳陽樓的語言所包含的悠遠意韻,遠比畫面上能表現的聲色圖貌更豐厚,更深廣。缺乏“閉目遐思”的過程,學生就很難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產生共鳴;《紅樓夢》裡香菱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並沒有藉助音樂圖畫,而是靠掩卷遐思;她讀“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時,“念在嘴裡,倒像有千斤重的一個橄欖似的”,是因為她有“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青碧連雲”的經歷。同樣面對這兩句詩,風塵中的香菱與深閨裡的黛玉眼前出現的畫面大概是不盡相同的。香菱主要會產生聯想,而黛玉則可能多靠想象了。無論想象也好,聯想也好,它們都超出了一定音響畫面對聽覺、視覺的限制,促進了思維,提高了人對語言的感受力,從而提高了語文的素質。

3.淡化學生對語言藝術的興趣和體味

應當承認,電化教學引入了多種傳達資訊的方法,加大了資訊量,能給學生以新鮮感,有利於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觸發他們的感知,使他們觸類旁通。但是,也正因如此,使用不當,反而易於沖淡語言的韻味,使學生對語言藝術的興趣減弱或轉移,對語言本身的體會變得淺淡。就拿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來說,這本是一篇語言極富韻味的散文,配著一部介紹海外風情的電視片去看,無疑會對文中所描寫的景緻產生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內容儘可直觀。然而,那“從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盪漾著”的“一群小島”,是作者利用了人視覺上的錯覺(“盪漾”的是綠波而非小島)來賦靜態物以動態之美,創造了一種搖盪人心河之波的藝術感染力的;“中國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一句在讚歎天清水淨的同時,無意中流露出了一個異邦遊子觸物而生的悠遠的鄉情;“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一句中的“背影”二字,既擬人化地表現了春姑娘姍姍可愛的身姿,又把作者對漸漸離去的春光的眷戀溶人筆端;“海水那麼綠,那麼醉,會帶你到夢中去”簡直就是作者驚喜、陶醉時的`喃喃細語。這一切一切語言美的韻味都可能被同樣也很美的畫面所沖淡,使學生的興奮點和興趣所在轉移到其他非語言文學方面,從而丟開了咀嚼玩味課文的興趣,甚至降低了對語言的審美情趣。

4.妨礙學生對課文字身的把握和品評

我們曾指出過語言內容有模糊性,但這並不等於否定它同時也具有準確性和精確性。論文檢測。認識了前者,就有利於鼓勵學生不拘一格地想象發揮;理解了後者,就便於要求學生將知識掌握得準確到位。要使學生把知識掌握得準確到位,還得靠在課文字身上做文章,現行於中學課文課堂的許多教學片其實並不能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目的的實現上殊途同歸。這是因為,一方面有些課文內容不適合製成教學片,另一方面有些教學片沒有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本意和風格。例如《荷塘月色》中描寫荷花的句子,“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一句中的“嫋娜”和“羞澀”的意思就是任什麼荷花的直觀形態也表現不出來的;再如《祝福》中“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一句,任什麼高明的演員,恐怕都不能在流出“許多眼淚”的同時,準確地表達出句中“陪”字所包含的世態炎涼,人清冷暖。又如,同樣是《祝福》,魯迅的祥林嫂與夏衍搬上銀幕的祥林嫂已經不大能說是同一個人了。改變了表現形式,必然會或多或少改變原著的一些意蘊。尤其是對名著,使用電教片更要慎而又慎,以免使學生誤解了作品的本意而妨礙學生對課文字身的把握和品評。

總而言之,語言學科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資訊的組造能力、對美的體驗能力和對人格的自我塑造能力。論文檢測。而這些能力說到底就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對語言的“悟性”。電化教學正是一個能直接關涉到培養這一“悟性”的教學手段。要使它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獨特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將其與素質教育的本質相聯絡而深入研究,使它避免或儘快走出其形式化、簡單化、表面化的誤區,真正為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而大顯身手。

【參考文獻】

[1] 楊建紅, 鄭兆平. 課堂電化教學芻議[J].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2002, (03):72-74

[2] 劉成新. 課堂電化教學高耗低效的成因及對策[J]. 教學與管理, 2000, (11) :51-52

[3] 王志路. 論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方法[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 2000, (01) :110-111

[4] 傅殿波, 溫剛. 如何進行課堂電化教學設計[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1999, (03):69-70

[5] 李福超, 席磊, 劉斌, 王棟. 基於B/S模式的課堂電化教學模糊評價系統的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1, (S1) :29-32

[6] 劉斌, 張榮, 張慧. 課堂電化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7, (03) :110-111

[7] 李雪, 肖道品, 楊富利. 小學課堂電化教學中幾種關係的處理[J]. 中國電化教育, 2002, (08) :41

[8] 嚴曉林. 談課堂電化教學設計[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6, (02)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