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血流的管道血管》的教後反思
幾經實踐、反覆研討,本節課我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努力實現“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的教學目的。重視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打造和諧高效的陽光課堂。
在新課匯入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採用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打吊瓶”、“把脈”、“青筋”、“靜脈曲張”現象來匯入新課,不但能喚起學生對感性現象的回憶,使他們進入積極思維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從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基礎上來理解生物知識”的習慣。
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交流合作獲得感性知識,以學生觀察的物象為基礎,請學生畫出血管中血流方向和分支,生成教學新資源。透過生生間、師生間雙向的有效交流,形象直觀的影象對比,使學生很容易依據血流方向來區分小動脈和小靜脈這一理論知識,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能靈活處理課堂意外情況,做到課堂師生關係的和諧。在第一次觀察小魚尾鰭學生交流“看到什麼”時,有一名學生把“H”狀小魚骨骼誤以為是血管,有許多同學轟然大笑。我沒有慌張而是趁機詢問其他同學,既然大家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哪位同學能說說“H”狀結構你認為是什麼?並且表揚這位同學雖然說錯,但敢於起來回答問題,同時我們也由此收穫了寶貴的知識,我們應該掌聲感謝他。
反思自己的講課,有以上欣喜之處,也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實驗探究時,仍有部分學生將探究流於形式。在梳理反思時,學生只回答知識上的收穫,對學到的實驗方法和技能,情感上的收穫說的很少,這說明學生還是重知識,輕能力,學習行為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因此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強化探究性和實踐性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