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哲學類書籍讀後感
什麼是讀後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那麼讀後感怎麼寫? 在此小編分享了"哲學類書籍讀後感"的內容,供您參考,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哲學類書籍讀後感範文一
30歲的時候,嘗試把所做的事情做對。40歲的時候,嘗試追究後面的規律和原則。刨根問底的尋找答案的時候,就想到了哲學。便開始閱讀《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先了解哲學是什麼吧!
這本書介紹了9個哲學問題:
1、我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心靈之內的東西是唯一存在的東西,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以及是否與我們意識之內的世界是否一致是值得懷疑的。
2、我們如何知道他人心靈的存在?
我們永遠無法感知到別人、別的生物、別的物品的意識、感覺、經驗,我們只能透過自己的意識、感覺和經驗,來了解別人,但是他真的是那樣的嗎?
3、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是怎樣的?
世界上有2種不同種類的東西:一是物質實在的東西,許多人可以從外部觀察到;二是另外一些屬於心理實在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從自身內部體驗到這些東西。
4、詞語的意義何在?
詞語僅僅是我們賦予的意義而已。
5、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我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其實已經結果已經被決定。我們心裡一定有東西決定了我們的選擇,我們真的有選擇?
6、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什麼樣的行為是錯的?
對和錯的標準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一樣嗎?
7、什麼樣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和自然天賦能力的差異造成了不平等。那麼造成這些不平等的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哪些補救措施是合理的呢?我們在實施這些補救措施的時候,是否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呢?
8、死亡是否意味著終點?
死亡以後,我們的靈魂是否存在?死亡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很多人來說,對出生之前我們不存在,我們感覺無所謂,但是對於將來我們不復存在卻感到相當恐懼和可怕。
如果死去就是不在存在,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那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9、生活的意義何在?
如果生命存在創造的價值不能夠永恆,從更大的範圍和時空來看,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們感覺所做的一切對於自己來說很重要,在某種更大的意義上來說,它本身就更重要,我們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有意義,否則便感覺人生是一出荒誕劇,沒有什麼任何意義可言。
作者透過這9個問題,引發了大量的思考,這些思考讓我們去懷疑一切可以懷疑的。我的感覺就是我們可以質疑任何人的想法、做法,可以質疑任何人思考的角度,當然也可以質疑自己的。
唯一存在的就是感知到我們自己的心靈的存在,感知到我們還在思考、還在質疑。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接納和包容別人的思想,別人的語言、行為,也是他自己感知以後的結果,別人有別人的系統,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系統。
能夠明白自己的心靈所在,建立自己的系統,為自己作解釋,也就建立起自己的哲學。
哲學類書籍讀後感範文二
《生活有哲學》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小冊子,作者以一位哲學家的敏銳,結合他的工作、生活等經歷,思考、挖掘、發現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讀起來很輕鬆,但其中的哲理又很受用,對我自己很有啟發和激勵。
首先從書中,我受到了“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從作者的幾篇關於閱讀的文章,我意識到閱讀不是簡單的打發時間,閱讀的目的是理解,是與智者對話,是要明白作者“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以及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培養閱讀的興趣,可以無止境的擴寬自己的見識,豐富的觀念是充實人生內涵不可缺少的條件。並就閱讀的型別,推薦了人文作品,書海無涯,唯有人文,人文類書籍涵蓋了人的潛能與實現,人生意義的探索,人生價值的追尋,這些問題或早或晚會成為我們關懷的重點。閱讀人文作品,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即明白人生除了“有形可見、可以量化”的成就之外,還有內心裡面追求真善美的願望。由物質層次轉化提升到心智層次,經過閱讀可以開啟個人的心靈歷練的過程。作者也介紹了自己學習英文的一些方法和心得,這些對我都觸動很大,從學校畢業後到工作崗位,就很少靜下心來系統的學習了,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工作中摸索積累,這樣眼界勢必會狹隘,進步也空間也小。看完作者的淳淳教誨,也給了我警醒和動力。
接著我看到了作者取捨的睿智,懂得如何做一個內心堅定的人。作者喜歡聽一位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的音樂,進而有了學習義大利語的.衝動,但一次作者請一位義大利學者將這位歌唱家的一首義大利文歌曲翻譯為英文,對方居然譯的很困難,於是作者意識到,作為一位義大利學者,想搞明白一首歌詞都這麼困難,更何況自己是一個義大利語的門外漢呢,想要達到理解、欣賞、品味義大利語作品更是難上加難,要付諸巨大的時間和心血。作者於是放任置之,繼續享受著朦朧和自由想象帶來的美感。再如作者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時,說自己善於說理而拙於抒情,很早就明確的自己的寫作方向,揚長避短,忠於自己所思所想,側重於運思與推論的合理性及邏輯性,進而希望能說服讀者。
懂得取捨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把握住自己作為主體的立場,自行建立價值,不要隨人俯仰,跟著流行的觀念走。既然我是一個主體,擁有選擇的能力,並且我的時間、精神、力量十分有限,所以就要做好“選擇”。由此,作者確立了“以學術研究而為人所知”的發展方向,並全力以赴朝著目標努力,對金錢、名聲、詆譭均採取心不在焉的態度。
這些都給我了很大的啟迪,在當今社會,資訊豐富繁雜,目標眾多紛紜,更別提生活中的誘惑了,如何進行取捨,在生活和工作中,堅守自己內心的價值準則和奮鬥目標,集中精力做一個有追求和內心堅定的人。
書中,作者也談到了對行動力的認識和實踐。任何事情都有機緣,與其等待空幻的未來,不如把握具體的當下。並介紹了自己聯絡定力的簡單方法,就是設定生活目標,每天按照作息錶行動,將外來的干擾降到最低。
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不能以天氣、心情等原因作為藉口;在做事的過程中,要全力以赴;做完一件事之後,要立刻放下,收拾心情,準備面對下一件事情。要配合自己對每一件事的規劃及掌握,逐漸做到從容之後,就覺得生活變得更有效率,也更能感受到意志的主動力量。
而我恰恰在行動力方面做的很不夠,也時不時的提醒自己要行動,行動,但是效果總不是太好。作者好的做法,也給了我有意的啟發。
還有很大的一個收穫就是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作者在書中說:我是靠“小心謹慎”,才可以平安的行走在人間直到今天。我並不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只是努力把握手邊正在做的。作者談到的小心謹慎,並不是畏手畏腳,而是指聰明+謹慎,聰明是“知”,謹慎是“行”,必須知行配合,才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明智。
我最早接觸“知行合一”這個說法,是在讀《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時,裡面提到了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並作為一位踐行者,完美的詮釋了這一理論。
我對“知行合一”有淺顯的認識,簡要的說就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係,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踐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作者“小心謹慎”的處事哲學,正是大智慧的體現。
正如作者在最後一篇文章中談到的,我們首先要認識自我,保持健康的體魄;不斷學習,促進心智的成長;同時要保持對自己內心的修養。面對生命,一個人要懂得“約束”自己,懂得與他人和睦,懂得知足常樂、謙卑安分,同時保持樂觀上進的態度,這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處處都閃耀著哲學的光輝,而我們在不斷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感悟著哲學的真諦,哲學並不高深晦澀,它正如麵包中調味的蜂蜜,讓我們的生活更甜美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