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淺談從傳統文化到新中國精神的散文

淺談從傳統文化到新中國精神的散文

五千年前,當我們的祖先涉入了浩蕩的人文之河,我們就一直在生存與競爭的漩渦中起起伏伏;在現實與理想的波濤中跌跌宕宕;在理智與困惑的權衡中走走停停。儘管歷程如此艱辛,但我們一直都在生命的河流中領悟角色,並沒有被殘酷的競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困惑與迷茫嚇到,相反,中華的子孫越挫越勇,不斷繼承前輩的文化與精神,五千年來,文化一脈相承而不倒,在全球可謂奇蹟,由此我們發現:強大的文化不僅可以穿越歷史,穿越地域,而且可以征服人類,創造財富,可以轉弱為強,制止暴力和邪惡……在人類全部的歷史和現實社會中,文化力無處不在,也是各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文化的力量,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

早在19世紀,美國打著擴大自由與傳播共和理想的旗號擴張領土,當時大多數的美國人也相信,國家的擴張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共和與自由的思想傳播得更遠,隨後出現了所謂的“帝國論”。進入21世紀後,“帝國論”進一步發展為新的霸權理論,強調輸出美國式的民主與價值觀,這一理論在世界各地都遭到了強烈的抵制,特別是在歐洲,他們在對自身文化危機進行反思的過程中,出現了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趨向,然而,近百年來,我們的中華文化一直處於弱勢地位,一直被西方文化輕視和壓抑,在這個多元文化共存與發展的時代,中國文化終於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而,中華文化的復興便順理成章的與民族復興的願望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民族復興首先要實現文化的復興,因為一個民族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會有克服重重困難的勇氣,才會有永遠打不敗的魄力,才會是一個強盛的民族。文化的復興從根本上是要建構一種現代的“新中國精神”,這要求我們要以中國的方式,為我們的國家構想一套新的社會理念及價值觀念。儘管這是一種新的觀念,但我們首先應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答案,因為我們的血液裡流淌著先人的熱血,骨子裡有著華夏的精神,只有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才能構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才能實現近二百年的.民族復興之夢。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各種各樣的蒙學讀物,衣冠文物,禮儀習俗,語言文字,天文地理,農學醫學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靈魂,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用傳統文化中主要的、優秀的部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新中國精神”需要從這些國魂中吸取養料並不斷完善。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就提出了天道觀,他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在主張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發行並征服自然的思想。荀子的這一系列富於唯物論性質的思想,為今天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找到了依據,而這與我們國家現在提出的物質與文明都要抓更是如出一轍,所以“新中國精神”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提倡生態意識,反對絕對的物質主義,在滿足環境需要的同時調整我們人自身,重視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讓自然之光在我們的國家結出和諧的花朵。

在儒家思想裡,“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及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的並可以擁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國家,沒有哪一個“我”能夠孤立存在,或是被抽象地思考,“我”只是根據和其他具體個人的關係而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和;在道家的文化理論中,講求的是陰陽之道。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知北遊》說“陰陽四時,執行各得其序”,這都表明世界的整體存在於相反力量的關係之中,它們在這種共同力量的作用下得以互相完善。從以上的思想中,我們可以得出,在當今的時代,我們要講求共同體意識,而非啟蒙運動時期的絕對化的個人主義,因此,“新中國精神”追求的也應該是一種共同意識,在這樣的共同體中,我們要追求自由,並不是個人的為所欲為,而是能夠自覺進入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無數種彼此依賴的關係之中,這種共同體越多,我們獲得的自由也越多。

民族的復興與興盛要求中國必須成為一個為世界負責任的大國,我們的“新中國精神”要積極參與到不斷髮展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我們要呼喚審美智慧,這種審美智慧強調的是一種和諧的思維。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來都是遵循這一條原則,以“情”,“和諧”,崇尚自然之美為核心,無論是古代的文論還是詩詞歌賦無不體現著這些審美的情趣,那些仁愛,忠恕,孝悌,廉恥等的思想價值在當下和未來中國的發展中,還將繼續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當然,這種審美智慧需要建立在相互聯絡的觀念基礎之上,以真善美的情意和諧統一為一種整合性的思維,使科學思維,理性思維,感性思維,宗教思維,藝術思維得以互相補充和豐富,尊重他者,尊重差別,提倡多元互補。

面對當下不斷髮展的社會,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人生觀,世界觀,重新建構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國的傳統文化蘊藉資深,保留著及其巨大的發展空間,人與自然的和諧,理性思維與審美意識的調節等等,這些中國文化裡固有的文明基因將為現代文化體系的建構提供寶貴的思想源泉。對於傳統中陰暗、消極的東西,如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等,我們應視為糟粕摒棄。

建構“新中國精神”,我們絕不能封閉於古代社會產生的傳統文化之中,為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對它重新詮釋,重新挖掘,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詮釋的越深,挖掘的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就越豐富,“新中國精神”的思想體系就會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重新構建自己的文化精神,將中國的文化發揚光大,就是我們祖國文化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