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情人節經典散文
不用盼望,也不用奢求,七夕又不約而至,象過去的年年歲歲一樣。估計街上肯定又要熱鬧了,有些人又要開始忙活了吧,最忙的肯定還是那些精明的商人們,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會施出渾身招數,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今天是七夕,還竟然把七夕陽忽悠成了中國的情人節……現代的國人早就習慣了人云亦云的日子,沒有思想,缺乏主見,動輒就隨波逐流地一擁而上,而不可甚解,不解其義,不解其要,不解風情……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每個節日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老先生的《西京雜誌》中就有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乞巧節不是紀念什麼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又稱“七姐”。其實,“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
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禮物送給得巧者;蜘蛛取巧則是把蜘蛛放在盒子裡,以欺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得巧是擇時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事“得巧”……凡天下女子,哪個不願“得巧”,因此,這一傳統習俗才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至今未絕……只在瞭解了這些,才能讀懂李商隱的《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唯與蜘蛛乞巧絲。
當今社會上將七夕節誤讀為“情人節”,可能是源於牛郎織女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也可能是某些商人的有意為之。事實上,中國的“情人節”絕對不是七夕節,而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節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煙火。在古代,未婚少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少男少女才能相互會面,傾訴愛慕之情。因此,正月十五才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很少能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許多東西都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多年後驚回首,人們才發現早已面目全非了。但是,我覺得,有一樣東西我們還是應該堅守的,那就是傳統。如 果一個民族連自己的傳統也不堅守,,連自己的傳統也不珍惜,連自己的傳統也不傳承,就會變得不倫不類、不清不楚、不可救藥、不知所措、不知所云、不肖子孫……
其實,只要心中有愛,每天都是過節;只要心中專一,浪漫又何須多情……
有所思,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