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涉農報刊農業科技新聞報道探究的論文
摘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選取《農民日報》兩個特殊時期的農業科技新聞報道進行分類統計,透過這兩個不同時期科技新聞報道的內容設定、報道量、報道形式等的變化來比較分析《農民日報》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發展歷程、變遷和存在的問題等,以探明今後報紙媒介農業科技新聞的採寫與有效傳播的新途徑。
關鍵詞:農業科技新聞報道對比研究
一、《農民日報》科技新聞報道涉及的資訊種類
科技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有關科學技術的事實的報道,具體地說,它報道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方針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學技術的普及應用情況,科學工作者工作、學習、生活情況,以及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據張佔山主編的《農業實用新技術》②和牛盾主編的《1978-2003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③中關於農業科技的分類,以及《農民日報》科技新聞涉及的內容及農業行業的特點將該報的農業科技新聞進行分類,即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將科技新聞報道大致分為以下10個類別:品種資源與育種、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貯藏加工、畜牧獸醫、水產養殖、農用新技術、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二、《農民日報》科技新聞報道量對比分析
1.各類科技新聞報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長
研究發現,兩時期的科技新聞報道量有較大懸殊。1980.6-1981.5期間科技新聞的年報道總量只有621條,而2006年的科技新聞有2387條,超出前者1766條,增長了284%。除水產養殖技術外,其餘類別的科技新聞年報道總量均有大幅度增長。
2.不同時期科技新聞側重點相同
統計資料顯示,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還是新農村建設時期,栽培管理、畜牧獸醫、品種資源與育種三類科技新聞均是這兩個時期的報道重點,報道總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間的排序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三、從報道比例看科技新聞的內容設定
統計顯示,栽培管理、畜牧獸醫、品種資源與育種三類科技新聞的報道量排序雖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它們的比例關係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三者趨向於均衡。土壤肥料、貯藏加工、高科技等三類科技新聞在這兩個時期的報道比例改變甚微,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加大了新的實用技術、科技人物等的傳播力度。
1.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強
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加大了新品種推介的報道比例。改革開放初期關於新品種的報道僅有15條,佔品種資源與育種類科技新聞年報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條,是前者的15.2倍,所佔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這足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在宣傳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大,對推動品種改良所起的作用。
統計還發現,改革開放初期的15條新品種報道中,涉及的農作物只有小麥、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報道的新品種種類不僅增加了,而且報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2.科學施肥成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報道熱點
近年來,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不堪重負,而一些專家卻指出,我國傳統化肥施用利用率僅35%左右,農民買化肥的錢多半是白花了。針對這一情況,全國上下開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以降低農民的投資成本。測土配方施肥雖然科學,但普及率還不夠高,許多農民依然採用傳統的施肥方式。為推動測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喚醒農民朋友們科學施肥的意識,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對測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報道;在147條土壤肥料類科技新聞中,關於測土配方施肥的新聞就有78條,佔該類新聞的53.06%。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向農民朋友們介紹新化肥,教農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農村建設時期關於這些方面的內容雖然還有,但報道量已大大減少。
四、從報道比例看科技新聞的內容設定
統計顯示,栽培管理、畜牧獸醫、品種資源與育種三類科技新聞的報道量排序雖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它們的比例關係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三者趨向於均衡。土壤肥料、貯藏加工、高科技等三類科技新聞在這兩個時期的報道比例改變甚微,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加大了新的實用技術、科技人物等的傳播力度。
1.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強
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加大了新品種推介的報道比例。改革開放初期關於新品種的報道僅有15條,佔品種資源與育種類科技新聞年報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條,是前者的15.2倍,所佔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這足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在宣傳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大,對推動品種改良所起的作用。
統計還發現,改革開放初期的15條新品種報道中,涉及的農作物只有小麥、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報道的新品種種類不僅增加了,而且報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圖3)
2.科學施肥成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報道熱點
近年來,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不堪重負,而一些專家卻指出,我國傳統化肥施用利用率僅35%左右,農民買化肥的錢多半是白花了。針對這一情況,全國上下開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以降低農民的投資成本。測土配方施肥雖然科學,但普及率還不夠高,許多農民依然採用傳統的施肥方式。為推動測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喚醒農民朋友們科學施肥的意識,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對測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報道;在147條土壤肥料類科技新聞中,關於測土配方施肥的新聞就有78條,佔該類新聞的53.06%。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向農民朋友們介紹新化肥,教農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農村建設時期關於這些方面的內容雖然還有,但報道量已大大減少。
3、改革開放初期重糧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報道,新農村建設時期重經濟作物
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發表的197條關於栽培管理的科技新聞中糧食作物佔多數,有79條,佔該類新聞的40.1%;關於經濟作的有65條,佔32.99%;餘下的53條為綜合報道。新農村建設時期,情況發生了逆轉,關於糧食作物栽培管理的報道只有160條,佔總數的28.67%,而關於經濟作物的'卻上升到了289條,佔總數的51.79%。研究中還發現,關於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類新聞在報道量上有著驚人的增長速度(見圖4)。
從圖4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初期,小麥、水稻是重點報道物件;而到了新農村建設時期,蔬菜、水果成了明顯的報道重點。據研究發現,新時期關於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報道中,有較多是關於大棚、溫室栽培管理技術方面的,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方面的報道比較少。
4.畜牧獸醫類科技新聞出現新內容
畜牧獸醫類科技新聞不僅報道量上有了很大躍進,而且內容上較前一時期豐富,出現了新的傳播內容。八十年代初期,《農民日報》主要報道雞、鴨、豬、牛、羊等禽畜的科學飼養,以及介紹一些國外的養殖技術。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除了報道以上內容外,還增加了寵物方面的報道等,以及動物疫病防治諸如禽流感等內容。在禽流感時期,幾乎每期報紙都會有關於禽流感的報道,而且經常出現在報紙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報道明顯增多,新農村建設時期注重宣揚科學精神
比較兩個時期的科技人物報道,不光報道數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內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變化。創刊初期,《農民日報》關於科技人物報道普遍較少且簡短,在20篇科技人物報道中,其中僅有12篇以圖片新聞的形式出現,圖片小,且採用的是黑白印刷。這些新聞一般只是對人物和事件進行簡短的介紹,無法將科技人物從事科學活動的事蹟進行全面地傳達。
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專門設立了中華農業英才風采、農村科普先鋒等專欄,加強了對科技人物的新聞報道。據統計,2006年的科技人物報道佔年報道量的7.62%,而改革開放初期所佔比重僅為3.22%。新時期的科技人物報道篇幅普遍較長,能詳盡地報道科技人物及科學精神,從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讀者學習科技人物的先進事蹟、弘揚科學精神的輿論導向作用。
6.沼氣技術是農用新技術類新聞中的重點,新農村建設時期出現無公害技術
興建沼氣是生態家園建設中的重要內容。1980年7月23日,《農民日報》新開了大辦沼氣專欄,對沼氣的功能、沼氣池的建設等基本常識進行普及。新時期,《農民日報》開設了生態家園建設版,主要報道沼氣技術的普及應用情況,積極宣傳這一技術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好處。
在這兩個時期,沼氣技術均得到了大量的宣傳報道。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關於沼氣技術的新聞報道有25條,佔農用新技術科技新聞總量的50%。25年以後,關於沼氣技術的報道量上升到了123條,仍佔該類新聞總量的50%。作為我國農業的權威媒體,《農民日報》所作的長期宣傳和報道在沼氣技術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新時期,無公害生產養殖技術是農用新技術中的新秀,其報到量僅次於沼氣技術,有72條之多。《農民日報》透過“無公害食品行動”專版,大量報道了全國各地無公害食品行動情況,以及向農民朋友們介紹無公害技術等。
五、《農民日報》科技新聞報道表現形式對比分析
本文主要從構成元素及新聞組合層面對科技新聞報道形式進行探討,即主要從新聞圖片、版面構成等進行研究。
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科技新聞的圖片數量明顯增多。改革開放時初期的科技新聞圖片有98幅,25年後,增加到了522幅。研究發現,品種資源與育種、栽培管理、農用新技術、科技人物等科技新聞在不同時期均使用了較多的新聞圖片。在圖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圖片大小為5.3cm×3.9cm。而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所使用的大多數圖片尺寸都比較大,而且新時期的報紙有些版面採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為清晰、形象生動。
八十年代初期,《農民日報》的農業科技新聞一般編排在第六版,該版設有農科試驗、學科學、國外農業科技等專欄。到了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打破了只用一個專門的版面來報道科技新聞的局面,將過去的小專欄演變為現今的專版或專刊。並對農業科技新聞作進一步的分類,設立了動物保健、畜牧獸醫等版面,且在版內設立了家禽門診、飼料與營養等專欄,方便讀者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資訊。
六、建議
1.圖片的使用應“寧缺勿濫”
圖片可以使新聞更具說服力,但圖片的使用應“寧缺勿濫”。建議在選擇圖片時,首先應考慮其是否符合新聞事實;其次再考慮藝術效果。
2.根據農民的資訊需求來確定媒體的報道內容
從農民的資訊需求出發,是《農民日報》穩定和擴大讀者群的有效途徑。時刻想著農民的需要,不斷研究讀者心裡是涉農媒體辦得出色的關鍵。
3.農業科技新聞分類應細化,讓小專欄成為讀者的閱讀嚮導
研究發現,小專欄能夠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八十年代初,《農民日報》設定的專欄有:時政新聞、每週農情、農村新事、大家討論、今日世界、祖國在前進、國外農業科技、學科學等。現在的《農民日報》將曾經的小專欄擴大為專版、專刊,而且在許多版內也設有小專欄。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專欄的引導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不僅方便而且快捷。從而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農民日報》版面設計的人性化。
4、應給農民留有說話之地,建立互動傳播機制
要想確切知道受眾的實際需求,唯有與他們進行溝通與交流。如果《農民日報》能夠單獨開闢一個區別於一般意義的讀者來信的版面或者專欄——以農業科技為探討物件,來聆聽農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聲,瞭解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科技難題,並給予回應。這樣有問有答的雙向互動版面更實用、更有針對性。
註釋
科技新聞,/fanben/article/20050529/9260.asp,2005-5-29
張佔山:《農業實用新技術》[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
牛盾:《1978-2003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趙紅銀:《選自〈農民日報〉之〈中外種業週刊〉良種良法版的圖片新聞》,200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