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認識蚯蚓課堂教學實錄

認識蚯蚓課堂教學實錄

(課前,教師講臺上和學生課桌上都放有學生採集來的蚯蚓,這些蚯蚓放在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中。)

師:為了學習環節動物的代表──蚯蚓(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二節“陸地生活的動物”。),上星期同學們已擬定了有關蚯蚓的研究方案,現在我們請各小組來彙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1.世界上有多少種蚯蚓?最大的有多大?

2.在什麼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3.怎樣區分蚯蚓的頭部和尾部?

4.蚯蚓的表面為什麼又溼又粘?

5.蚯蚓的體表為什麼是紫紅色的?是保護色嗎?

6.大雨過後,蚯蚓為什麼會跑到地面上來?

7.蚯蚓怎麼繁殖後代?

8.蚯蚓是怎樣運動的?

9.蚯蚓冬眠嗎?

10.蚯蚓沒有眼睛,它靠什麼發現食物呢?

生:原來我們認為蚯蚓只有一種,就是我們面前的這種,透過查詢資料才知道,地球上已知的蚯蚓竟有兩千多種,其中最大的達1米多,真嚇人。

生:採集蚯蚓時,開始我們認為很容易,到土中去挖就行了,因為我們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中的,但是我們挖了幾片乾燥的地方都沒有找到蚯蚓,大家猜測,蚯蚓是不是喜歡生活在溼潤的地方呢?於是我們就想到了下水道附近的土壤,果然在那裡採集到了較多的蚯蚓。透過查資料,我們知道了蚯蚓喜歡生活在溼潤、疏鬆的地方,而且這個地方還要具有豐富的有機質。

生:怎樣區分蚯蚓頭尾呢?乍一看,蚯蚓兩端都是尖的,哪是頭部呢?它也沒有眼睛、耳朵、鼻子呀!可是透過觀察我們發現,它有一端活動非常活躍,我演示給大家看,(用投影儀演示)我們想這端可能是頭部,為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我們就去看書。書上講,蚯蚓有環帶的一端是頭部,我們一對比,發現蚯蚓活躍的一端都有環帶,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我們驗證了自己的設想是正確的。

生:第4個問題比較簡單,蚯蚓的表面又溼又黏,可以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力。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有,書上講,蚯蚓是透過面板呼吸的,它表面的黏液對它的呼吸很重要,它在乾燥的地面上會窒息而死的`,我們做了實驗確實如此。

生:我來談第5個問題。我們在採集蚯蚓的時候發現,蚯蚓體表的顏色和周圍土壤的顏色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呀?是不是因為一般較小動物都有保護色呢?或許是因為它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我們在研究第4個問題時發現,蚯蚓的面板下面密佈著許多細小的血管,血液的顏色透過面板顯示出來,使它的面板呈紫紅色。原來如此!

生:我們組好幾個同學見過大雨過後地面上有時有許多蚯蚓,它們為什麼要跑出來呢?我們分析的結果是,大雨不影響它的食物,也不影響它的運動,可能是水太多,它不能呼吸了,才跑出來的。為此,我們進行了實驗,把蚯蚓放入花盆中,然後澆過量的水,過了一會兒,蚯蚓果然出來了。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做這個實驗加以驗證。

生:關於第9個問題,我們想蚯蚓可能是冬眠的,因為現在不是冬天,沒辦法證明我們的猜想,開始我們小組想放棄這個問題,後來,有一個同學提議用冰箱給蚯蚓製造一個冬天,經過多次實驗、觀察,我們發現蚯蚓確實有冬眠的特點,但在真正的冬天,它是否冬眠呢?我們準備到冬天繼續研究。

師:想法非常好。

生:我來彙報我們小組對第10個問題的認識。我們認為蚯蚓不能看見東西,或許它是靠聞味發現食物的吧,可是我們給它不同氣味的東西,發現沒什麼區別。蚯蚓也沒有觸角,不知它是怎麼發現食物的,但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有了另一個發現:蚯蚓怕光。晚上它出來活動時用光一照或一開燈它就鑽入地下,白天一掀盒蓋兒,它也馬上就往土中鑽,不知它為什麼怕光呢?

生:書上講,將一條蚯蚓切成兩段,可以變成兩條蚯蚓,可是,我們切了之後,前半段活了,後半段卻死了,不知為什麼?

師:哪個小組還有問題?

生:關於蚯蚓的運動,我們用放大鏡發現,它又細又小,根本不可能用它蹬地使身體前進。所以,它的運動肯定靠肌肉,但我們解剖了幾條蚯蚓,還沒有找到答案。

生:書上說,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但我們不清楚怎麼一回事。

師:好吧,老師來講這兩個問題。

(教師用、圖片講了蚯蚓的運動:縱肌收縮,身體變粗短,環肌收縮身體變細長。教師講完,學生觀察。)

(教師用透過動畫的形式介紹了蚯蚓繁殖後代的過程,順便講了環帶為什麼在蚯蚓的前端。)

師:蚯蚓是人類的幫手,達爾文講,如果犁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一,那麼遠在人類生存以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過而且還將繼續耕耘下去。另外,蚯蚓還可以做藥材,它的糞便是很好的肥料,它還可以做飼料。現在人們又發現,蚯蚓在環保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某國一個大企業養了10億條蚯蚓,每天處理造紙廢水50噸,排糞便2.5噸。

師:關於這些新問題,請同學們下去繼續研究,每組寫一篇關於蚯蚓的研究報告。

生:這些蚯蚓怎麼處理?

師:你們說呢?

生:養起來,繼續進行研究,挺有意思的。

生:放歸自然。

生:用來釣魚。

師:按你們的想法去做吧!

點評:

執教者同時還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並和學生共同探索。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符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突出學生主體,關注學生髮展和學習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點評者:劉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