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範文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一)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薰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裡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汙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二)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迴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 ,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容,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醜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對比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三)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 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 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 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 》。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成龍

上面是國際武打明星成龍對《音樂之聲》的看法,也是所有看過了這部電影的想法,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會引起觀眾有絲毫不安或尷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和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它在裡面所訴說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這一切都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難以看到了。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 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 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說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 ,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 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 ”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 ,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 ”、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託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

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 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 《飄零燕 》,它裡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向往的伊甸園 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 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 陶行知 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為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範圍更廣,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資訊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 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難怪經歷了多年它還是深受大眾的喜愛,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我的觀後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來結束吧!感恩講座觀後感地心引力觀後感返老還童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