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瞭解文章的內容。
2、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真切懷念之請。
2、學習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創造複雜性格的創作方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上個星期我們結束了對第一單元的學習,從區分戰爭的正義與否獲得了不少有益的提示。從這個單元起,我們將接觸幾篇以愛為主題的文章,它們傳達著人間各種各樣的至愛真情,尤其是表達了對平凡人、乃至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去學會“愛”。
二、螢幕展示孟郊的《遊子吟》,培養學生感悟親情的能力
這首《遊子吟》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寫出了母愛這樣一種世間最無私、最偉大的感情。我們或許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中其實蘊藏著許多愛的細節。多年以後,回首往昔,我們才體會到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無奈心情。就連魯迅先生這樣偉大的文豪,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紀念他兒時的保姆──長媽媽而撰寫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至愛真情。
二、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
1、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為什麼這樣安排?(結合課後第一題)
2、你從這些事中,看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3、在作者眼裡,阿長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的?(結合課後第一題)
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明確:
1、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惡的種種規矩,關於“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其中重點寫的是買《山海經》一事。因為買《山海經》透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所以重點詳寫。
2、對她不好的習慣,我最先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長毛”的故事後,“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後,“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長媽媽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3、在作者眼裡,長媽媽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同時又心地善良、爽朗、熱情、樂於幫助別人,有著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
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前後呼應的'寫法,為讀者充分展示出一個有點粗俗、迷信、守舊,但卻善良、熱心、忠厚、真誠的阿長形象。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著重寫了對阿長的“憎惡”與“討厭”,不是麼?
謀死作者特別喜歡的隱鼠的是阿長;讓作者“最討厭的常喜歡‘切切察察’”並因此使家裡“有些小風波”的是阿長;擠得作者“沒有餘地翻身,久睡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樣熱”卻“實在是無法可想”的也是阿長;讓作者去做那些“都是些煩瑣之至,現在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的還是阿長。就是阿長所講的“長毛”的故事以及自己那讓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作用的講述,今天的讀者也可一眼看出,是多麼的可笑與荒謬。這些真切的描寫,都帶著貶義,是“抑”的一面,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著長媽媽的善良、樸實的品質。
後半部分著重寫她對長媽媽的佩服和敬意,主要是因為阿長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是一部作者渴慕已久的圖書。但一直難以買到,“誰都不肯真實的回答我”只有大字不識的阿長,主動來問,並且在她告假回來時帶回了《山海經》。由此可見她對小主人的熱心、忠誠。她是一個連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但卻善良、真誠、熱愛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那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
三、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意的文字背後,你能感覺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結合課後第二題)
兒時的眼光: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
明確:回憶性散文的雙重眼光──
寫作時的眼光:含蓄的,在寫作時飽含同情與懷念。
(身世說明她粗俗是情有可原的;管教不符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求,只求“順順流流”。)
小結: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的再現了長媽媽的形象。使我們瞭解了長媽媽這個鮮活的人物。
第二課時
一、檢查舊課
二、學習新課
快速閱讀第18~2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阿長為什麼也來問《山海經》?她懂得《山海經》嗎?何以見得?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表現了我怎樣的心理?
3、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應?
4、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5、文章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不多,用的是一種敘述語言。為什麼不詳寫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呢?發揮你的想象和聯想,將她買《山海經》的過程補充出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因為“我”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阿長根本不知道《山海經》是什麼樣的書,她給“我”買回《山海經》後,說成了“三哼經”。
2、“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何況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3、“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4、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麼給“我”操心費事,況且她又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不寫阿長是怎樣買到《山海經》的,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想象她跑了多少路,費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覺得那真是一種“偉大的神力”。想象合理即可。提示: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攤書店,操了多少心等。
研讀最能打動你的地方,欣賞它成為亮點的原因。
學生自由發揮,合情合理即可。
明確: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這一句是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議論句,真正讓作者對阿長產生敬意的是阿長給他買到了《山海經》。這是一部魯迅渴慕已久的神話傳說圖畫書,但一直難以買到。大字不識的阿長卻能夠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設法買回了《山海經》,這不能不讓魯迅感到意外和驚喜。
阿長不識字,錯把“山海經”念成了“三哼經”,她一定為買這幾本小書下了不少工夫,她對小主人的熱心、忠誠,透過這件事表現得十分充分。而正是這個偶然的事件,不僅滿足了魯迅的願望,同時也激發了魯迅大量買書的習慣,特別是作為少年魯迅的一部文藝啟蒙書,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正是魯迅對長媽媽念念不忘、幾次在作品中寫到她,對她充滿了感激、懷念、敬意的原因所在。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這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真摯的感情,表現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從對長媽媽的厭煩、埋怨、畏懼,到對她的敬意、愛戴、祝福,在魯迅的人生經歷中,長媽媽曾起過那麼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經歷,這是多麼令人內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禱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媽的靈魂。魯迅對阿長的深沉感情在這裡表現得真切感人。
齊讀最後兩段。結束回憶,回到現實。
“我的保姆”再次點明瞭長媽媽的身份,“長媽媽”是“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這樣稱呼她”,“阿長”是祖母和“我”憎惡她的時候的稱呼。這裡不厭其煩地將三個稱呼羅列出來,一來是強調阿長與“我”非同一般的關係,二為後文“我”抒發對阿長深切的懷念之情打下基礎。再一次交代“我”不知她的姓名、她的經歷,也甚至不清楚她的身世,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那樣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文末使用祈使句,表達了作者發自內心深處對阿長永遠的懷念之情以及對她良好的祝願,祝願她永遠安息、萬古長存。
三、小結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瞭解了在魯迅先生的少年時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保姆長媽媽,從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深切的敬佩和懷念,我們瞭解了“母愛”這樣一種偉大的人間真情。我希望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同學們能夠細心地發現蘊藏在我們生活中的愛的細節,讓愛我們的人不會白白的付出。
四、作業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