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史學研究的新篇章精選
論文摘要:徐林祥教授主編的《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是一部敘寫描繪中國語文教育歷史發展軌跡狀貌的專門史。該書選取大量豐富而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合理地組織布局,用縱橫交錯的表達方式將對古今語文教育規律的歷史追問貫穿於其中。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育史,歷史追問
由語文教育專家徐林祥教授主編的《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以下簡稱《歷史追問》)一書,是由山東教育出版社策劃編寫的語文教師成長叢書之一。該書是一部敘述中國語文教育歷史發展軌跡的著作,其中包含著對古今語文教育思想發展脈絡及其要義精髓的剖析。
讀《歷史追問》,洋洋近四十萬言,絲毫不覺其冗長,相反讓讀者產生一種輕鬆快適之感,我想主要在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選取大量豐富而有價值的文獻資料,考據之功細密,同時合理地組織布局,使得結構勻稱、和諧自然;二是作者將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歷史追問貫穿全書,義理新見迭出,同時讓讀者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辭章之美。
一、文獻資料的選擇梳理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但歷史又是透過作者對過去的重構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所以,在不同的作者筆下的過去是有差異的。同樣的一堆史料,當學者們根據自己對其重要性的判斷有選擇性地進入文字的時候,歷史的差異性就產生了。
中國語文教育有數千年的歷史,史料浩如煙海,選擇哪些進入作者的筆下,這對作者是一種考量。讀《歷史追問》,處處感受到作者在文獻資料梳理選擇上的嚴謹細密與深刻獨到。無論是敘寫描繪的語文教育史實,還是總結概括的語文教學經驗教訓,也無論是闡述論證的語文教育規律,都是在佔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予以進行的,而這些語文教育史料的選擇,都是經過作者精心甄鑑挑選的。
以中編現代語文課程為例,作者在史料的選擇上體現出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重點選擇了歷史轉型時期語文教育史上的相關文獻資料,比如,清末民初國文課程名稱的確立,新文化運動前後語文性質的“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之爭、漢字存廢之爭,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國語運動等,在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體現波瀾壯闊的語文教育發展。其次,是選取一批大家所熟知的、在語文教育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教育家的言論、文章作為歷史的證據,比如“現代語文課程性質的爭論”一節中,選取了徐特立、沈仲九、何仲英、穆濟波等人的觀點言論以及代表性文章的原文,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納了更多的教育先進之思想,全面地展示這一時期有關語文教育的精神、思想活動。
歷史是由一些事實碎片組成的,作者要把這些碎片組織成一個整體,並且要把這個整體真實地藝術地呈現給讀者。如果僅僅選取了最有價值、最使讀者受益的史料,而不能將其合理組織,那麼仍然算不上一部優秀的作品。因此,如何將這些史實資料生動地組織起來,是對作者另一種形式的考量。
《歷史追問》將大量富有價值的語文教育史實以一種獨特新穎而又合理勻稱的結構組織在一起。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敘述了中國古代語文教育、中國現代語文課程、中國現代語文教學。作者沒有采取通行的以時代為序分章節寫作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靈活的專題形式。選取中國語文教育歷史長河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個重要的專題,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來記敘中國語文教育演變發展的程序。每一個專題都有一個正標題和副標題,正標題點明本專題中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最具代表性的語文教育著作,副標題則表明專題講述的內容,正副標題兩相結合,讓讀者對該專題的內容和重點一目瞭然。而本書開篇的引言部分則以年代為序,綜述了各個時代的語文教育,將每個時期的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語文教育改革融會貫通,巧妙地彌補了專題寫作的不足。
二、語文規律的歷史追問
敘史若僅僅是史料的編排引用,並不能從其中抽象概括出規律性的認知,這樣的“史”,並沒多大意義與價值。《歷史追問》不僅真實地再現了中國語文教育史的軌跡形態,且蘊涵體現著豐富的語文規律,貫穿著作者對於語文教育史的歷史思考以及當今語文教育的歷史追問。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它不僅是源遠流長的,而且也是豐富多彩、綜合發展的。上編以專題的形式分別講述了中國古代的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詩教、家教、書院教學,全面地介紹了古代語文教育方方面面的歷程,而作者對於古代語文教育的歷史觀也自然地流露其中。以古代識字寫字教學為例,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形音義三要素,構成了複雜的符號系統,學習起來難度很大。這就使語文教育在蒙學階段特別重視識字寫字教學,要求兒童在童蒙初期就要認識2000個左右的漢字,只有這樣才能為進一步的讀寫打好基礎。因此,前人根據漢字的特點編寫了膾炙人口的蒙學教材,古代的蒙學教育就同漢語漢字的特點密切聯絡在一起。《歷史追問》用了不少篇幅介紹我國的識字寫字教材,上自秦漢,下至清末,凡是較有影響的識字課本都一一加以具體說明和評論,對《倉頡篇》、《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的介紹尤為詳盡,因為作者認為“前人把漢語漢字的特點充分運用於兒童的識字教學,對於我們來說,應該視為珍貴的遺產。”古代語文教育的歷史,是今天語文教育的一面鏡子。可借鑑就要借鑑,作為一種歷史資料,起碼有史學研究的價值,何況這裡面還有許多有益的東西。
中編和下編從課程與教學的宏觀角度出發,簡介了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的輝煌歷程。中編圍繞現代語文課程的名稱、課程標準、課程性質、課程設定、課程內容、課程教材的演變及相關論爭展開敘述。對於每一個問題的論爭都詳細的介紹了問題的歷史由來,論爭的歷史演變,以及論爭在當代語文教學研究中的現狀價值等。下編則以現代語文教學的問題為核心,討論現代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語文知識教學等方面,在內容與結構上都與上編遙相呼應,更體現出語文教學古今一脈相承的體系。以中編第四節“現代語文課程設定的爭論”中的“讀經”問題為例,“讀經”問題,特別是“兒童讀經”,近幾年來不斷掀起熱潮,收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歷史追問》一書中,作者從原點出發,首先闡明瞭“何為經”,又追本溯源,介紹了現代讀經運動的緣起以及各個時期不同人物對於讀經的廢除、恢復、爭論等等,最後,在大量古今爭論的基礎上,作者表明了自己對於讀經問題的認識和看法:對當今的讀經之爭,我們應該“在對經持廣義的理解和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的前提下,鼓勵中小學生讀經”,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接受能力和知識背景,合理安排內容,注重方法指導。”作者的這一深刻見解,對我們看待從古至今的讀經問題特別是近年來的此起彼伏的爭論指明瞭方向。
在語文教育的研究上,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只知今不知古,或者只知古不知今。貫穿於全書的作者對於古今語文教育規律的歷史追問正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正如巢宗祺先生在序言中所說:“《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把語文教育的思索探入到語文教育的民族歷史長河裡,追問語文教育的一系列引發我們現實思考的歷史事件,引導我們深入考察語文教育永不停息的發展軌跡。”
毫無疑問,無論是在史料的選擇上,結構的安排上,還是在義理見解的深度上,《歷史追問》是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著作,是語文教育史研究上的新篇章。在作者的引導下讀此書,觀其景,探其秘,既可概覽中國語文教育史全貌又可觀察其細節。
註釋:
(1)徐林祥《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山東教育出版社,第150頁
(2)徐林祥《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山東教育出版社,第15頁
(3)徐林祥《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山東教育出版社,第171頁
(4)徐林祥《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山東教育出版社,序第2頁
參考文獻
1 徐林祥《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山東教育出版社
2 張廷傑、張懷玉《史學之新篇 教育之寶鑑》,寧夏大學學報,第32卷第3期,第191—193頁
3 劉正偉《關於中國語文教育史研究的對話》,《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10月,第16—18頁
4 劉正偉、宋灝江《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的辛勤開拓者—顧黃初先生現代語文教育史研究述評》,《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19卷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