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實錄及評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豔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實錄及評析,一起來看看吧。
師:知道老師從哪裡來?怎麼知道的?
生:老師從杭州來,我從這首古詩中感覺到的。
生:我聽老師說的。
生:我從螢幕上看到的。
師:大家一起讀一讀我的單位和名字?
生:杭州市江乾區教師進修學校費老師費蔚。
師:我給大家帶來了杭州的景點(出示卡片:蘇堤;平湖秋月;花港觀魚;三潭印月;淨慈寺;斷橋(結果沒有一位學生去過杭州,老師把這些景點卡片送給學生)
師:再玩一個對對子的遊戲:(師生合作)天地;雨風;河山;綠紅;山花水草;燕語鶯歌。天涯海角;大陸長空;清風明月;暮鼓晨鐘。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曉出淨慈寺》。讀過這首詩嗎?
生:我三年級讀過。
生:我是五年級。
生:我是二年級。
師:那誰能讀?(指名讀,評價:都讀正確了)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楊萬里。
師:有誰瞭解楊萬里嗎?
生:他寫的詩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師:(簡介詩人)兩位皇帝對他有高度評價,說是直不中律也有氣性。
師:誰能不能背誦?(指名學生背誦,轉過身來背給聽課老師聽)
師:大家都能背出來了,那你還想學習些什麼呢?
生:我想了解意思。
生:我想知道詩人的感情是怎麼樣的。
生:我想知道詩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師:大家都提得很好,這節課就儘可能滿足大家的要求。請大家有滋有味地讀一讀這首詩,說說你讀出了怎樣的感受?
生(分別):美。綠。紅。豔。秀。
師:美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詩人楊萬里還寫過這樣的詩句:小荷(生齊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又是怎樣的美?
生:精緻的美。小巧的美。
師:這首詩歌也是這樣的美嗎?
生:不是,而是大。
師:(板書:大)對,這是一種大氣之美。再自由讀讀,從哪裡讀出了大氣?可以用筆圈圈點點,不要錯過每一個字、詞。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表示大得與天連在了一起。
生:無窮碧,那是無邊無際的綠色。
師:除了綠大得多,還可以怎樣理解無窮?
生:綠的顏色多種多樣,有深的、淺的、明的、暗的
師:對呀,早上,楊萬里看到無窮碧,它們可能蔓延到哪裡?
生:(舉起課始時老師與學生交流談話時發的景點卡片)綠到了三潭印月。綠到了斷橋。綠到了平湖秋月。綠到了淨慈寺。綠到了蘇堤(這個班級儼然成了綠得化不開的西湖)
師:如果這裡就是西湖,你們看,這滿湖的綠就是生齊讀:接天連葉無窮碧。
師:你還可以從哪裡讀出綠?
生:從映日可以看出來。別樣紅說明紅得很鮮豔,與眾不同。
師:可能和哪些花紅得不一樣?
生(分別):牡丹花。玫瑰花。杜鵑花。(教師板書:別樣紅)
師:老師帶來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老師讀,你們感受有什麼不同?感覺一樣嗎?
生:一個白天,一個夜裡。這段文字的感覺是柔和美。我感覺荷花好像要閉眼入睡了。
師:你能讀出這個大嗎?現在讀,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樣了。與老師一起用對對子的方式讀。
師:接天生:映日。
師:蓮葉生:荷花。
師:無窮碧生:別樣紅。
師:詩人楊萬里還寫過這樣一首詩句:(出示:六月西湖錦繡香,千層翠蓋萬紅妝)你從哪兒看出也是寫荷花的?
生:我從千層翠蓋看出來。
師:(出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一下,感覺有什麼不同?
生: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師:(出示《曉出淨慈寺》)配樂。請大家朗讀。(生自讀)
師:後兩句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前兩句寫了什麼?
生:寫了西湖的原因。
生:寫了荷花盛開的時候,是最漂亮的。
師:誰能讀出這種感受?
師:(問學生)為什麼開篇就抒發感情了?
生:不知道,反正我覺得詩人很盲目就寫了。
生:詩人一看荷花,就倉促地寫了。
生:西湖美讓我情不自禁地寫了。
師:加入加上動作,你能表現出感情嗎?自己試一試?(學生配上動作朗讀)
師:假如加上一個感嘆詞,你會讀嗎?我會加上一個啊,你呢?
生:(加上呀、呦、哇朗讀)
師:把啊放到中間,能表達感情嗎?
生:風光不與四時同啊!
師:古代的詩歌沒有標點,你會加上什麼標點?出示: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加上感嘆號。(學生沒有異議)
師:只能加感嘆號嗎?
生:可以加上分號。
師:老師加上問號,可以嗎?誰能讀出來?
師: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楊萬里大概幾歲?(學生都猜35歲左右)其實,詩人那時已經整整60歲了。
生(眾):啊?
師:為什麼啊?
生: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寫出這麼好的詩,真不簡單!
師:對呀,為什麼這麼老還能寫出這麼好的詩歌,因為再次出示:直不中律也有氣性。(學生齊讀本詩)。
師:學習了楊萬里的這首詩,你能寫寫家鄉的景色嗎?(學生小練筆:畢竟,。教師巡視;課堂交流至下課)
【評析】
當看到課堂中舉起的那一片片錯落有致的蓮葉,聽著老師那聲情並茂的敘述,感受著孩子們那無限擴張的遐想時,我們不禁要為費老師的精湛的教學藝術叫絕!
在課堂伊始的談話中,費老師瞭解到該班沒有一個學生到過西湖,更不要說到過那一個個詩情畫意的景點。當我們為費老師捏一把汗的時候,費老師卻獨具匠心地將寫著景點名的詞語卡贈送到了孩子們的手裡,既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也為後面的教學流程設下了伏筆。此時此刻,那一個個景點經費老師魔術師般的輕輕一點,即刻出現在了課堂:三潭印月、斷橋、平湖秋月這無窮碧的綠擴張著、瀰漫著,想象的天空沒有止境,心靈的放飛沒有休止。全班學生彷彿都成了片片蓮葉,蔓延著綠色的最美,一直到無窮盡頭的天際。
《曉出淨慈寺》因其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與眾不同成了千古名詩,所以多數學生在課前早已熟讀成誦,最早的甚至早幼兒園就熟讀成誦了。費老師充分預設到了這一點,那麼如何來設計課堂、提升學生呢?她抓住了古詩中融合著的景美、情美、韻美。為了感受這荷的美輪美奐,費老師連結了楊萬里寫的另外的兩首古詩《小池》和《清曉湖上》,以及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片段。這樣的文字拓展,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繽紛多彩的荷的世界。荷的美或精緻小巧,或含羞隱匿,或輕柔委婉,或直接鋪展,或磅礴壯闊。在互為一體的比較感悟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大氣勢大色彩很快就被學生理解和感悟,沁入學生的.心扉。
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是有效的。在仿寫古詩小練筆環節中,當我們聽課者還在絞盡腦汁時,一首首新詩卻已經吟誦出來:畢竟蘇堤三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桃花紅豔滿枝頭,鶯歌燕舞來伴奏。畢竟南湖八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菱花滿湖朵朵豔,一望無際蕩漣漪。這綻放的僅僅是桃花、菱花嗎?不,還有最美的智慧之花!
拓展:
原文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 荷花蕩裡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 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句註釋
⑴曉:天剛亮的時候。淨慈寺:在杭州西湖南岸,全名“淨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林子方:即林枅,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⑵蕩:淺水湖。
⑶卻:迴轉。
⑷畢竟: 到底,言外有名不虛傳的意味。
⑸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裡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同:相同。
⑹接天:像與天空相接。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邊無際的碧綠。
⑺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
白話譯文
其一
清晨走出西湖時天上還掛著殘月,我陪友人穿過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小道上。
在這樣的紅花遍地、清涼陰陰的世界裡,我們走過了南山,又繞到北山。
其二
六月裡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麗的風光和其他時節迥然不同。
碧綠的蓮葉連線天際,浩渺無盡,紅日與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鮮豔嬌紅。
創作背景
此組詩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林子方舉進士後,曾擔任直閣秘書,楊萬里是他的上級兼好友。此時林子方赴福州任職,楊萬里清晨從杭州西湖附近的淨慈寺送別送林子方,經過西湖邊時寫下這組詩。
賞析
這是一組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透過對西湖美景的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組詩第一首默默無名,但在組詩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月尚殘”點明瞭送行的時間和環境。“荷花蕩裡柳行間”寫出了送行路線以及沿途風景、“紅香世界清涼國”形象了表現了荷花的風姿神韻以及觀賞者的感受。
相對第一首,第二首流傳甚廣。“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楊萬里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首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