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漢語朗讀教學高中論文

淺談漢語朗讀教學高中論文

[摘要]朗讀是語言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注重課文的朗讀是我國的語文傳統教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審美的教育,陶冶精神情操,發掘知識瑰寶,提高鑑賞與成文能力。因此在漢語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利用時間,科學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關鍵詞]朗讀 聽說讀寫能力 漢語教學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就是一種眼、口、耳、腦並用的綜合性閱讀活動,是漢語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從實質上講,朗讀是一種以書面文字為依據的全面運用語音知識技能的活動。對於韓國學生來說漢語是第二語言,而且沒有自然習得的語言環境。現在韓國漢語朗讀課的主要特點,一是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即每週有3~5節漢語課;二是朗讀的量不到位;三是質不到位,朗讀中沒有具體指導,讀後忽視必要評價,朗讀水平較低。朗讀是韓國學生學習漢語勢必先行的基本訓練內容,是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最經常、最主要、最關鍵的一項內容,是講解課文,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途徑之一。

一、 朗讀的特點

1.朗讀是一種“說”的形式

朗讀將語言文字元號轉化為有聲語言形式的一種活動,屬於“說話”的範疇。它要求朗讀者將文字元號透過發音器官“說”出來,因此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

2.朗讀是一種“讀”的形式

朗讀是一種語言的輸入形式。因為朗讀者只有透過視覺“看”到文字並將之轉化為相應的語言形式才能進行朗讀。朗讀中除了眼、腦以外,還有發生器官的參與。從讀的目的來看,朗讀除了要獲取資訊,有時還是為了傳遞資訊。

3.朗讀是一種“聽”的形式

朗讀者在朗讀的時候,將無聲的文字元號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在這一連續的過程中,朗讀者本身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會聽到自己發出的語言資訊。

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朗讀是一種多感官並用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形式。因為朗讀需要用眼看文字元號,因此是一種閱讀的輸入形式;朗讀又需要用“嘴”來說,因此又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又因為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朗讀者本身又會“聽”到自己所發出的語言資訊,所以朗讀還是一種語音輸入形式。“看”和“聽”表明朗讀是一種語言輸入形式,而“說”又表明朗讀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總的來說,朗讀是一種語言資訊處理和轉換的過程。 它對視覺感知的語言資訊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將資訊內容轉換為口語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人的言語觀察、言語聽覺和言語動覺(說)都能得到鍛鍊。

二、朗讀與語言四技能的相互作用

語言技能不同於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是運用語言工具進行交際的過程,是個人心理現象。語言和言語之間最本質的區別之一就在於二者掌握的途徑不同。語言可以透過直覺力掌握這種語言的言語來實際掌握,這就像兒童掌握母語一樣,在掌握言語的基礎上掌握相應的語言規範。同樣語言還可以在學校條件下透過理論學習來掌握。一般外語學習都是這樣進行的。透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得有關語言體系的知識,但並不能作為交際工具使用。至於言語,則它只能透過相應的實踐來逐漸掌握。作為言語交際技能的聽力只有在大量接觸現實的言語的條件下反覆實踐練習才能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而朗讀與聽、說、讀、寫都有密切的聯絡,因此朗讀對語言技能的熟練掌握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下圖簡單明確地說明了朗讀與聽、說、讀、寫,注重語言技能之間的相互關係與聯絡:

圖中聽與說屬於口語方面,讀(默讀)與寫屬於筆語方面;聽和讀(默讀)屬於領會式掌握語言,說和寫屬於複用式或活用式掌握語言。朗讀既與筆語有關(讀的是書面材料),也與口語活動有關(把看到的言語變成發聲的言語);既與領會式掌握有關(感知理解筆語),也與複用式掌握有關(發聲的言語可以為人感知和理解,從而透過朗讀可以轉達別人的思想而且可以背誦)。沒有一種語言技能是單獨存在的,各種語言技能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依存關係。明顯的是,朗讀與聽、說、讀、寫等技能都存在著聯絡。朗讀不僅是一種“聽”的語言輸入形式,而且是一種“看”或“讀”的一種輸入形式。由於這些特徵,朗讀可以對外語學習者的聽覺、視覺進行多渠道的反覆刺激。因此朗讀作為操練聽解能力的一種方式,不僅對提高聽力水平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其他相關的語言技能也會起到提高作用。

三、朗讀在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朗讀是搞活漢語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語言是詞彙、語法、語音構成的複雜系統。嚴格地說,書面語言是不完全的語言,因為欠缺了一個語言的重要音素即語音。語音所包含的語氣、語調、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書面語言都將受到侷限。而朗讀作為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不僅可以把語言完整地、藝術地表達出來,而且還能運用語氣,語調等傳達出那些“不可言傳”的蘊藉,“意在言外”的儲蓄。

1. 朗讀有利於提高理解能力

透過朗讀,學生能夠體會到課文的內容、神韻、風格。朗讀是考查學生理解程度最簡潔的手段。學生對課文文句、情節、結構、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透過朗讀來判斷。同時朗讀又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教師或學生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的中樞神經,增加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大大強化對課文的理解。

2. 朗讀有助於語言積累

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可以積累語言材料——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具體地說朗讀使學生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對此張中行先生指出:“你不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於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墨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

3. 朗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朗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這是因為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與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這些能力的提高表現在說話能力上,學生不僅話說得流利,而且說得也有感染力。由此而言,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通常口頭表達能力也比較強。

因此課堂上的朗讀是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極為重要的正確的途徑,是漢語教學和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誌,也是提高韓國學生的朗讀素質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

綜上所述,朗讀在培養學生語言四技能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對漢語教學工作者更應該高度重視朗讀教學。

四、如何進行朗讀教學

教師要明確朗讀教學的要求,首先讓學生髮音要清晰,咬字要清楚,還要特別強調語調、輕重讀、停頓、聲調的變化等。

在朗讀教學中範讀是必不可少的,可用兩種方法。一是教師範讀;二是朗讀特別好的學生範讀。範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只有心理上產生需要時,學生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課堂教學。興趣是學生學習時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如果學生對某種學習活動感興趣,而且這種興趣保持穩定,那就會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如果在課堂上,則是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很少動嘴讀書,往往以教師的注入代替了學生的學習。雖然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越來越不感興趣。更為甚者,教師講完一篇課文了,學生連一遍也沒讀上課文。結果教師講得再好,學生的聽解再好,也避免不了忘記的現象。經常這樣就會導致學生聽的興趣漸漸淡漠甚至完全無有。因此在漢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喚起學生的興趣。

1. 在課堂上應有目的地用“趣味性”語言材料——兒歌,誘導學生對學習漢語產生興趣,為朗讀打好基礎。因為兒歌集中反映了漢語的特點,即簡單易學、語調起伏、節奏鮮明、句句押韻、琅琅上口、優美動聽,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

2. 學習短文時應注意採用範讀、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清脆響亮的讀書聲迴盪在耳旁,在動聽的朗讀聲中有自己的一份,學生就會自足自樂,朗讀的興趣會越來越濃。採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的朗讀,不但會喚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還能穩定朗讀的興趣。

3. 在朗讀教學中,必須增強朗讀的有意性,引導學生明確朗讀是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手段。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就不能制約和提高朗讀質量,更談不上朗讀的興趣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反而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朗讀的有意性。根據課文特點,教師可採取結合說話訓練的朗讀,結合分析的朗讀,聯絡插圖或多媒體進行的朗讀,結合課外活動朗讀等多種方法。

總的來說,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注意創新指導,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想讀、敢讀、會讀,在讀中求知。並採用科學有效的朗讀訓練方法,才能使朗讀教學有聲有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漢語素質,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