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思品課教學的心理換位法

思品課教學的心理換位法

所謂“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思品課教學的“心理換位”法。在思品課教學中要求學生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

一、運用“換位”體驗,加深感知

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以感覺和知覺開始的,透過感覺和知覺,就能使我們認識客觀世界中的種種物件和現象,獲得對事物的感性知識。在思品課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材如沒有良好的知覺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感性教材。而沒有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便會發生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換位”體驗,可使學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學效果。

對殘疾人要同情,見到他們有困難要盡力幫助。這是《同情和幫助殘疾人》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上課伊始,我指名學生矇住雙眼,從後排走上講臺取書後敘述自身感受。生說:“我矇住雙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來似乎地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腳,低一腳,非常害怕自己會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到講臺,又不知書放在何處,摸了半天才摸到了書。”

我讓該生想象如眼睛真的失明瞭,永遠看不見世上的一切,將會有什麼想法。生答:“如真的看不到周圍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極了”。至此學生透過換位體驗,體會了殘疾人的艱難及心理感受,為下面的教學作了鋪墊。

二、運用“心理換位”提高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個體對客觀存在的道德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反映,它以道德這種客體物件之必然的或現實的事實現象的形式呈現,也即是說它是體現道德客體尺度的.一種意識形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是思品課的任務之一,運用“心理換位”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認識,最佳化課堂教學。

《不譏笑他人》一課中,金金患了斑禿病不肯摘帽子,為了揭開這個秘密,林林在同學面前摘下了金金的帽子,金金哭了。我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金金,患了斑禿病會有什麼想法?如有人像林林那樣對待你。你心情怎樣?以此問題啟發學生從心理換位的角度去感受被人譏笑後的那種難過、痛苦、自卑、氣憤的心情,引導學生懂得譏笑別人是傷害他人的道理。學生經“換位”後,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認識。

三、運用“心理換位”指導道德行為

思品課教學中。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組織學生將所學道理付諸實踐,進行行為指導,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說:“我懇切期望家長和老師節約講說的功夫,能不講就不講,必須講的時候也只畫龍點睛似地點幾句;騰出功夫來在引導孩子自己動腦筋的方面多想辦法多花力氣。”運用“心理換位”正是遵循這一訓導,老師儘量少說,充分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進行自我教育。

思品課教材中,課後有很多練習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延伸。在討論時,有些題目運用“心理換位”更能達到鞏固所學的道德知識,加深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的目的。

《我要做個好學生》課後練習中有一幅圖:老師正在給好學生戴花,同學們為好學生鼓掌祝賀。練習題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中的內容說出做個好學生要有禮貌、努力學習、遵守學校紀律、積極參加鍛鍊身體、愛勞動……。在學生了解圖意後,我引導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並進行“心理換位”。我問:“如果你是一旁為之鼓掌祝賀的小朋友,這時你會怎麼想?如果你是這個被評為好學生的小朋友,你又會怎麼想?”學生在“換位”中聯想自己的心情,體會到做個好學生很光榮,產生做個好學生的願望,從中指導了自己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