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賓語和補語的對比教學
在中學語文語法教學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學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賓語和補語的區分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學生常常對“謂前為狀謂後補”和“謂語之後帶賓語”這兩句“竅門口訣”疑惑不解。雖然他們懂得前者是針對謂語中心詞和附加成份而言,後者是針對句子主幹順序來說,但在實際操作中和分辨時還是常常感到困難。為此,我特意在教學過程中把這兩種成分進行了幾方面的對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一,細推敲兩種概念,從回答問題入手。
賓語是動詞中心語的支配物件,補語是對動詞、形容詞中心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份,根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知道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之間是被涉及與涉及的關係,回答的是“誰”或“什麼”一類的問題;而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邊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形容詞之間是補充和被補充,說明和被說明的關係,回答的“怎麼樣”的問題。例如:(1)他打球。(2)他打〈輸〉了。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物件,回答“什麼”的問題,所以是賓語:例(2)中“輸”是補充說明“打”的結果,回答的是“怎麼樣”的問題,所以是補語。
從概念和回答不同問題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是區分賓語和補語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詞性類別判定,細辨認數量結構。
用分辨詞性的辦法進行對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賓語作為動詞所涉及的物件,經常用名詞、代詞或其他名詞性短語來充當;而補語則經常用形容詞、動詞、介詞結構或其他動詞、形容詞性的詞語來充當。例如:(1)他看書。(2)他看〈完〉了。(3)他看什麼?(4)他看得〈很認真〉。(5)他去新華書店。(6)他來〈自南方〉。以上(1)(3)(5)句子分別以名詞、代詞和名詞短語來充當賓語,而(2)(4)(6)句則以動詞、形容詞或介詞結構充當補語。
數量結構在句子中既可以充當賓語,也可以充當補語,這時我們就要從詞的意義上去區分。例如:他寫了三篇;他唱了〈三遍〉。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類的東西,是以定語代替中心詞,故而是賓語;而後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數,是補充說明“唱”這個動詞的,故而是補語。又如:他浪費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以上兩個句子都出現了“三天”這個“數詞+時間名詞”的結構,“三天”後面顯然都省去了“時間”這個中心詞。這時我們要看謂語動詞能否跟省略去的“時間”一詞進行搭配。能搭配成為動賓結構的,說明動詞後面的是賓語;如果不能,則是補語。在前一句中“浪費”可與中心詞“時間”構成動賓關係,所以“三天時間”的“三天”是定語代替中心詞充當賓語。在後一句中,“休息”雖然可與“時間”搭配,但構成了偏正關係,而不是動賓關係,不合句意,故而這裡的'“三天”是表示時段的補語。再如:他買了二米,線長〈二米〉。前者“二米”是“買”的物件,自然是賓語。後者“二米”是補充說明形容詞“長”的,形容詞具有不帶賓語的特點,故而這“二米”只能是補語。此外,非動作動詞“有、等於、變成”等後面所帶的數量結構都是這些詞所涉及的物件,所以不是補語,而是賓語。例如:我有十個;一個變成了二個;三個加三個等於六個。這些句子中的數量結構都是賓語。
其三,用“得”、“這”二字檢驗,從“順序”“結構”分析。
我們知道,結構助詞“得”是補語的標誌。如:他笑得〈非常天真〉;這花香得〈很〉;他說得〈怎麼樣〉?但是,如果“得”字不作為結構助詞而作為獨立詞素出現時,我們就不能混為一談。如:他懂得這事。你值得學習。他說得大家受不了。這些句子中“得”字與其它詞素結合而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詞,故而不是補語的標誌,它後面的成份是賓語。
用代詞“這”可以判定“個”字的賓語和補語。“個”字是最常見的量詞,通常用在名詞前頭。例如:(1)吃個西瓜。(2)吃個〈痛快〉。第(1)句中“西瓜”是“吃”物件,是賓語,且可以在“個”字前面加“這”字;第(2)句中“痛快”是補充說明“吃”的,不可能在“個”字前邊加“這”字。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個”字前邊能加“這”字的是賓語,否則即為補語。
一般說,動詞後邊同時有賓語或補語時,是補在前、賓在後,所以賓語和補語在動詞後的位置有時也可以做為判定依據。如:他打了〈三次〉球。我織〈成〉一件毛衣。但也有些情況卻恰恰相反,是賓在前、補在後。例(1),他每天上山〈兩趟〉。當補語是量詞結構時,這種順序較為常見。例(2):你拿杯水〈來〉吧!他撕〈下〉一張紙〈來〉。這兩個句子中前者補語是趨向動詞,置於賓語之後;後者補語是合成趨向動詞,兩個部份分別置於賓語前頭和後頭。有些介詞結構也可以放置在賓語之後作補語,如:這件事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語可以透過分析結構的方法來對比判定。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鏡。這兩個句子中都有帶“下”字的片語,前一句“下”與“大堤”構成動賓關係,做“跑”的補語,補充說明跑的結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後一句的“下”與“摘”搭配成詞,做謂語,“眼鏡”做“摘下”一詞的賓語“眼鏡”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這兩個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據結構分析,它在句子中充當的成份顯然不同。
總之,雖然賓語和補語有難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對待,多做對比、總結,經過反覆訓練,總還是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