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課文教學實錄
今天聽了一節校內公開課,作課教師執教的課文是蘇教版第八冊的第三課《燕子》。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作了精心的預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緊湊,以讀為主,注重積累和讀寫結合。但整節課下來,給人的感覺正如燕子飛快地掠過水麵一樣,該重點朗讀的段落由於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沒有很好地體會出和讀出課文的情與味。
師:請同學們仔細默讀第3節,看看燕子飛行有什麼特點?想一想,劃一劃。
生:燕子飛得很低,都快碰到水面了。(師板書:低)
師:還有什麼特點?
生:飛得很快,從唧的一聲能看出來。(師板書:快)
師:還從哪能看出飛得快?
生:從這邊飛到那邊能看出來。
生:從掠過看出飛得很快。
師:同學們昨天查過字典了,什麼叫掠過?
生:輕輕拂過或擦過。
師:你能透過讀讓我們感覺到它飛得很快嗎?
評析:很顯然,這樣浮光掠影地教學是很難引導學生真正品味到語言文字的精妙的。實際上這一節中最值得教師和學生共同推敲的就是掠過和唧的一聲。對於掠過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典的'解釋上是不夠的。到底怎樣飛過才叫掠過,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用動作表示,幫助學生直觀地看到:從水面上又輕又快地飛過才能算掠過。這樣,學生的頭腦中才能準確出現燕子掠過水麵的畫面,才能在朗讀時有效地形成語像感,進而促進語感的培養。再如燕子唧的一聲,已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了。怎樣理解這句話?就是人們剛聽到燕子的叫聲,燕子已經從這邊飛到了那邊。這是箭一般的速度。學生只有準確理解這句話,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燕子飛得快,只有感受到了,才能讀出其中的味。
其實,根本問題還是在於教師對教材鑽研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