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創新實踐能力課程改革研究論文
摘要:多媒體技術與應用是一門以應用為主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以使其適應將來的專業實踐需求、崗位需求及自我發展需求。結合多年課程教學經驗分析該課程的特點、存在問題,提出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改革原則和改革方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創新實踐能力;課程改革
1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媒體技術與應用是面向濟寧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如今,多媒體技術已深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校培養既具有專業理論素養又能創新性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解決工作中具體問題的人才尤為重要。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中著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適應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要。結合這一目標,分析該課程在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需要解決。缺乏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課堂環境目前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一般採用課堂講授與學生上機練習結合的方式。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必然限制創造性思維發揮。上機練習被作為發揮學生創造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但在這一環節中又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學生在上機課上主要完成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單一型任務,實驗目的以驗證為主,缺少從整體上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過程,缺乏綜合運用多種多媒體軟體獨立完成複雜作品的鍛鍊。第二課堂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應用技能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僅憑課堂的傳授和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技能比賽、社會實踐是拓展學生視野、進一步提升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學生自身也非常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參與比賽和社會實踐,證明自己的能力,但目前學校給學生提供的比賽和實踐支援還遠不能滿足眾多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要。缺少必要的藝術理論教育許多多媒體技術如三維動畫製作、圖形影象處理、網頁設計等都涉及與藝術設計有關的內容,社會對多媒體作品藝術性方面的要求普遍提高。多媒體技術集技術、藝術與創意於一體,其中技術為本,藝術為魂,創意為根,三者有效的結合才構成一個合格的多媒體技術人才[1]。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沒有適當的機會接受專業的藝術素質教育、創意方法教育,導致製作的作品缺乏美感和創意,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限制了有關實踐活動的開展。認為自己缺乏藝術素養,做不出好的作品,成為影響許多學生學習多媒體技術課程積極性、創造性的重要原因。
2課程改革原則
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加強應用能力、藝術素養、組織策劃能力的培養。抓住重點,把握熱點,激發學生興趣點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首先了解學生對哪方面的知識感興趣,容易接受哪種教學方式,以及學生想透過該課程達到什麼目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學生對影象和動畫方面的多媒體應用技術感興趣,可以適當增加這部分課時,擴充套件有關知識;在教學方式上,學生希望課堂上能多講一些實用、有意思的案例,教師可以將有關的知識點融入效果生動的案例中講解;在學習目的上,學生希望透過該課程學習一些實用技能,提高自身的計算機實踐能力,以利於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課程的側重點應放在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完成設計作品並鼓勵學生多參加有關技能比賽和社會實踐。理論和實踐結合,突出應用能力培養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是一門應用為主的課程,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多媒體技術基本原理、多媒體硬體、多媒體軟體應用三部分。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前期基礎課程中已對前兩部分內容有了大致的瞭解,對多媒體軟體的具體應用則接觸較少,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所以在課程安排上,教師要在注重學生掌握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同時,突出應用能力鍛鍊,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藝術素養好的多媒體設計作品除了具有科學性、技術性,還必須有一定的創新性、藝術性。尤其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逐漸深入,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藝術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多媒體作品的設計者,既要用計算機技術實現多媒體產品的功能,還要以創新的方式表現出一定的藝術美感,滿足廣大受眾的需要,增強其推向市場後的競爭力。在這種現狀下,高校非常有必要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將計算機科學知識與藝術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組織策劃能力,適應崗位需求一個多媒體作品的設計不是單一的計算機操作,而是一個系統、規範的應用系統設計[2],有規範的流程,它包括了前期的需求分析、設計策劃,中期的素材蒐集、詳細製作,後期的整合除錯等一系列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僅要針對中期製作的部分,同時要關注其他流程,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有計劃地去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而且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設計習慣,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培養其把握全域性、組織策劃的能力,更適應社會中工作崗位的需要。
3課程改革方法
提升創新實踐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特點,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驗教學、考核方式、第二課堂五個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的課程改革。改革教學方式——採用情境體驗式教學根據具體的課程階段,教師在課堂上不講解事先準備的案例,而是結合知識點,設立體驗情境,向學生介紹作品的目標使用者、功能、用途等具體情境,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透過小組討論提出設計建議和用到的技術要領,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完善設計,制訂出最終設計方案,然後由教師講解具體的製作方法、步驟以及涉及的一些藝術理論知識,將技術和藝術融為一體,最終完成作品。也就是說情境體驗式教學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設計課堂內容,教師在與學生互動體驗的情境中完成課程任務。這種教學方式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和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想法,對不同觀點、不同技術手段,教師以欣賞姿態進行啟發性的引導,最好請學生自己實踐探索[3]。情境體驗式教學方式不僅教會學生如何去進行基本操作,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去分析問題、設計作品,強化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改革教學內容——增加互動交流教學內容上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開設互動交流形式的作品欣賞課,適當增加一些與多媒體技術聯絡緊密的相關學科內容,如藝術理論、攝影技巧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一些獲獎的攝影、設計作品,與學生一起分析獲獎原因、作品特色、製作方法、設計風格和趨勢等,這樣既能拓展創作思路,又能提升藝術素養。互動形式的交流與探究是激發潛能、迸發新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課程形式和內容改革的重點。改革實驗教學——以創作型實驗為主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將以驗證型實驗為主的上機課改變為以創作型為主。作品創作是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完知識點後,給學生布置好實驗課程要完成的專案任務,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討論時間,去主動獲取設計素材和一些技術知識。學生在實驗課上利用所學知識點,按要求進行原創作品設計。教師利用上機課隨時檢查作品設計製作情況,有針對性地給出修改建議,進行技術、藝術方面的指導,輔助學生完成作品創作。作品完成後集中進行作品點評,先由學生進行講解和答辯,然後學生之間相互提問、交流經驗,教師則根據學生作品和學生相互交流的情況給出一些啟發性的建議,由學生完善作品後提交實驗結果。改革考核方式——以作品創作為主考核方式以學生作品創作為主,教師給出作品創作的主題、設計要求、技術要求、提交要求,學生自己確定具體題目、制訂設計方案、收集整理素材、編輯製作作品等。作品創作包括兩種型別:一是每一課程階段的作品創作,二是期末綜合作品創作。每一課程階段的作品主要針對某一項多媒體技術,期末作品創作則對學生要求較高,既要進行方案設計,又要綜合運用多種多媒體技術,完成作品創作,在考核成績中所佔比重較大。成績評定標準主要是作品的整體創意設計、各項技術運用效果、整體藝術效果及綜合運用知識的水平,即創新性、技術性、藝術性、綜合性四個方面。拓展第二課堂——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是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目前學科競賽種類、級別繁多,教師蒐集相關資訊,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參加,對於基礎類競賽專案,團隊成員儘可能兼顧高、低不同年級學生;對於綜合類、創新類競賽專案,儘可能吸納不同專業、不同學科背景和不同年紀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與學生溝通,加強一對一個性化指導,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之間互動交流,使學生能夠充分釋放自己的激情,貢獻自己的思想,瞭解他人的學習方式[5]。學生透過參與競賽的整個過程,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並能鍛鍊和提高自身的整體策劃能力、應變和溝通能力。另外還可以利用校園環境,鼓勵學生成立興趣小組、社團,並以此為平臺應用專業知識組織、策劃校園數字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主動研究多媒體技術應用中的新情況,解決遇到的新問題,瞭解社會對創新實踐能力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望秀,譚敏生,汪鳳麟.地方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生態化培養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3(4):89-91.
[2]龔沛曾,李湘梅.多媒體技術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2-255.
[3]陳婕.《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59-160.
[4]金翠雲,汪曉男,李大字.多模式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7):106-107.
[5]曾慶均,曾曉松.以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多層次全方位學科競賽體系構建與實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