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元節

湘西南中元節民俗體育文化的特點分析論文

湘西南中元節民俗體育文化的特點分析論文

摘 要:中元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部構成規律和特定的文化意蘊,體現了人與自然界氣脈相通、生息與共的自然節律,是人們生活體驗和生命精神表達的集中場所。採用田野調查、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湘西南地區中元節日體育文化進行剖析,研究表明,湘西南地區中元節日體育文化具有體育文化共性特徵以外,由於受中元節日文化的影響表現出獨有的文化特徵,即禁忌性、依附性、週期性、娛神性等特徵。

關鍵詞:湘西南 中元節 體育 特徵。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稱鬼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卻有不同的學說,一種是起源道教的“三官”之說,“三官”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名三元大帝。天官治理天界,主為人賜福;地官治理地下,主為人赦罪;水官治理水中,主為人解厄。對於中元,南北朝時所出的道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選眾人,分別善惡。諸天大聖,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於其日夜講說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得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自非如斯,難可拔贖。”[1]另一種學說是佛教起源學,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中目連救母故事,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兩種起源學說在時間上的吻合,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但是道、佛教創世時間不同且要晚於中元節,所以中元節的起源是追溯於原始時期的圖騰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不能詮釋自然界風、雨、雷、電等現象,把一切不能被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歸結於神靈,相信萬物是有靈氣及靈魂不滅,祖先的祭祀活動節日就是這樣產生了。而中元節日體育文化是指中元節日中所表現出體育文化特徵,並且受中元節民俗文化的影響所折射出特殊的體育文化內涵。關於民俗體育研究比較多,如於兆傑(2007年)[2]關於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體育活動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陳惠娜(2008年)[3]關於瑤族傳統節日體育文化探微;楊建設(2009年)[4]關於中國傳統節日體育的功能及發展趨勢的研究;劉旻航(2013年)[5]關於民俗體育與民族傳統體育在國學教育中功能互補性研究;孫鵬(2013年)[6]關於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產業化理性審視的研究。但長期以來,由於中元節日文化所固有的特點,加上破除“迷信”思想的影響,中元節日體育文化一直沒有受到體育學界的普遍關注。湘西南是一個地域概念,就地理位置而言,它包括湖南邵陽地區,永州和懷化的.部分地區。這一地區位於南嶺山脈、雪峰山脈與雲貴高原餘脈三大植物區系交會地帶。春秋戰國時期,楚巫文化便流傳境內並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礎上,逐漸融合原有的土著文化,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光彩。從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特徵為切入口,運用田野調查與邏輯分析對中元節日體育文化進行研究,這為湘西南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 湘西南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特徵

1.1 禁忌性

禁忌(taboo)是來自太平洋波利尼西亞湯加島人的土語,意思為避免遭到懲罰,禁止用“神聖”的東西,禁止觸犯和接觸“不潔”的人和事。禁忌一方面表現了人的內心恐懼;另一方面則是消極地為自己的行為制定某種規範,且對它奉若神明,恪守不移。最早的禁忌是原始人對大自然充滿崇拜、畏懼而產生的。為了避免災難、保護自己,便透過自我的約束控制,使鬼神的神秘力量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武器,從而避免可能遭至的厄運和懲罰。而中元節是受靈魂觀念的影晌、祖先崇拜的遺存、李弟準期的奉行、尋根心態的反映等演化過來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透過儀式表現出來的,其內容為舞蹈或其它的肢體語言,它是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的象徵。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的禁忌性主要表現在言語和肢體兩個方面。言語是指人在參與的儀式活動中“迎先祖”至“送先祖”不能有冒犯先祖的言語,正因如此,在祭祀過程中一些長輩們會對晚輩進行教育,否則言語不遜趕走祖先得不到祖先的庇佑,帶來厄運。而體育話語是人參與體育活動中的一種情緒宣洩,但在中元節當中語言需要得體,這也是禁忌性的表現所在。肢體語言是祭祀活動中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透過祭祀舞蹈來傳達對先祖尊重,以求得到祖先庇佑。湘西南地區楚巫文化興盛,祭拜祖先及土地山神成為習俗延續至今。正因禁忌,人們在節日時期透過肢體語言(舞蹈)與祭祀貢品來祭祀神靈。

1.2 依附性

人類創造文化的時候也被文化所塑造。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的依附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人與文化的依附性;(2)節日與體育文化的依附性。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只有在涉及到人的時候才具備文化的價值,動物是沒有文化的,它是透過人加工而成的。與此同時,人如果脫離文化的教化或塑造就將成為野蠻人,偏離了文明社會發展的軌道。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的依附性表現出中元節與體育文化之間的關係。民俗文化與人類風雨同舟、悲歡與共,真誠地追隨著人類前進的步伐。民俗文化主要依附於各民族的生產勞動、歲時節令、婚喪禮儀、信仰崇拜等活動中。依附在生產勞動中的民俗活動各個民族都有,大多表現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中元節日民俗活動主要表現在七月十五的“放河燈”,人們透過“放河燈”的釋義來送走先祖的魂靈,表達對先祖的虔誠,如果把這個文化活動放到其他節日來闡述就缺乏文化價值了,其特殊文化內涵只有在中元節日所能體現出來。

1.3 娛神性

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祭祀自己的先祖都是拿出自己採集、狩獵的食物來供奉先祖,都是表達對先祖的崇拜,讓先祖在陰間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能夠有好的轉世。祭祀的食物由以前的單一性的食物到現在複雜性的食物,任何一種祭祀活動都是活人對先祖的食物的供奉和肢體語言。中國有著華夏五千年文化歷史,表達著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萬物相生相長的思想。因此,對鬼神的思想也是賦予很強的和諧文化,透過食物的供奉和肢體語言來表達對鬼神的尊敬,這樣就出現很多有關祭祀的舞蹈和巫術。舞蹈和巫術都是娛神的一種活動。在中元節期間,根據主人對先祖的感情表達,其規模各不相同。有的家庭就會邀請巫師來做法,主要是以輕快的舞蹈來娛樂先祖;同時巫師還為他們做一些比較時尚的紙物。如小轎車、別墅等時尚的生活物品。雖然這些紙物具體到下面能否用得上那還是無人知曉的迷。但體現出活人對先祖虔誠和尊敬的一種娛神方式。

1.4 週期性

時間的週期性是不言而喻,每年的七月都被定為中元節,一年一度按期祭祀先祖是固定不變週而復始的,它不隨生人農事或工作的繁忙而取消。祭祀方式的週期性主要是指生人祭祀的先祖的方式是具有周期性。這裡面蘊涵多種方式:首先生人祭祀的循序具有周期性。如一個三兄弟的祭祀先祖,老大排前面,老二次之,最後才是老三,每年都是如此進行下去,但是在排序之前要遵循“不間斷、不重複、按期送走”的原則。“不間斷”就是“引進先祖進來”到“歡送先祖離去”之間不允許間斷,如果出現間斷這樣反映生人的不虔誠會失去先祖的庇佑。正因如此,在外地務工人員都會返回家中祭祀先祖。“不重複”就是指在連串的過程當中不能舉行兩次以上,先祖因為是在戲耍與他同樣也會得不到先祖的庇佑的。“按期送走”這個是統一的時期(七月十五的下午或晚間)把“招待好的先祖”送回到人間的另一個世界-陰間,讓他們帶著行李(冥紙錢)上路,如果提前送走先祖,行李就會遭到路途惡鬼的搶奪。

2 結語

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特徵是民俗體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它們之間是一種類屬關係。只有認識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特徵,才可能科學而準確地把握中元節日體育文化的產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破除封建迷信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挖掘和整理民俗體育中這份寶貴的文化財富,使民俗體育發揚光大,使民俗體育成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 高洪興。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32-140.

[2] 於兆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體育活動及其文化內涵[J].浙江體育科學,2009,29(5):33-35.

[3] 陳惠娜。瑤族傳統節日體育文化探微[J].體育文化導刊,2008(8):117.

[4] 楊建設。中國傳統節日體育的功能及發展趨[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2):194-197.

[5] 劉旻航。民俗體育與民族傳統體育在國學教育中功能互補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6):88-91.

[6] 孫鵬。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產業化理性審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