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落花生》教學案例資料教學後記

《落花生》教學案例資料教學後記

教例:《落花生》

(教法一)

師:學了課文,誰說說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樣的人。

生:像落花生。它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生:我覺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

師:(點頭)這位同學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還有嗎?

生: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不但好看(外表),而且實用。

生:(議論)是啊!

生:相比之下,還是做像桃子、石榴、蘋果一樣的人好一點。

師:是嗎?

生:……不……是。

師:不是嗎?生不語。

師:(小結)同學們,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雖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教法二)

師:學了課文,誰說說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生分成四人一小組,研究、討論。

生: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樣的人。

生:做像落花生那樣的人,外表不好看,可是很實用。

生:做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漂亮實用。

師重新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

(甲:“桃子、石榴、蘋果”派,乙:“落花生”派)

生展開第二輪研究、討論。

生:像落花生,外表不好看,卻很實用。

生:像桃子、石榴、蘋果,不但外表好看,同時又很實用。

生:像落花生,把心思、精力都放在實用上,不放在外表上。

生:像桃子、石榴、蘋果,學會包裝自己,宣傳自己,以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

生:像落花生,做有真才實學而不圖虛名的人。

生:像桃子、石榴、蘋果,做“風度翩翩”的人才。

……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對,都有道理。希望在今後的生活中,或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或做像“桃子、石榴、蘋果”一樣的人。

(教法三)

師:學了課文,誰說說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

生同桌討論,氣氛熱烈。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樸實無華。

生:是,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

生:這就是父親所希望的。

生:我覺得做人應該做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既樸實又華麗。

生:從外表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稍遜一籌。

師:從外表看,它們之間誰美呢?生:當然桃子、石榴、蘋果好看啦!

生: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覺得花生也很漂亮。

生:你看,他的曲線多麼柔美。

生:你看,他的衣裝(顏色)多麼雅緻。

……

生爭論激烈,各抒己見。

師:同學們,無論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還是做像桃子、石榴、蘋果一樣的人,我們都要先講究實用,都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生:我明白了,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落花生一樣,不注重外表。

生:我也明白了,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不刻意追求外表。

師:對了,我們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我們應該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做貢獻上。

生:是啊,要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一心為社會做出貢獻。

生:嗯!華麗不華麗,這並不重要。

生:不錯,我們千萬不能只把心思、精力放在打扮外表上。

課文學完了,花生“落”下來了嗎?很顯然,第一種教法,在學生剛剛形成的積極探討的氛圍中草草收場了。學生們的思想火花還沒來得及交鋒、碰撞,便在教師“是嗎、不是嗎”的問話中做出了定論。就這樣,在學生的盲從中,給學生灌輸進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臺詞”。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而教師僅僅是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各種有利條件的服務者、配合者、支持者,再透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得出結論。因而,花生未能真正“落”下來。

第二種教法,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已經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出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他們加深對文字新的理解、體驗,甚至有所感悟、思考。這一點應該是給予肯定的。可教師的小結語卻引發出了我們對於文本價值取向的思考,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它的特有價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文字總會表達出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師如何理解、把握,關係到學生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將汲取到什麼樣的'“精神食糧”。做像桃子、石榴、蘋果一樣的人,既華麗又實用,這並沒有錯。問題在於這並非是文字的價值取向,應該看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我們在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時,更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諸如做像落花生一樣樸實無華、不圖虛名、默默無聞的人,做像落花生一樣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些人文精神決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失去它自身的價值。因而,第二顆花生也沒能“落”下來。

第三顆花生終於“落”下來了,落地鏗鏘有力。第一,教師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體驗。(即: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樣,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不刻意追求外表。)第二,教師注重將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滲透到學生的精神領域(即:我們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應該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做貢獻上),從而較好地實現了文字的自身價值(要做像落花生一樣的人,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一心為社會做出貢獻)。第三,透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實現了學生從外部活動向內部智力活動的轉化,促進了語文能力的形成,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踐本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寬鬆、愉悅、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成了課堂發展的主體。第四,教師的作用凸現出來。這不僅表現於課堂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積極引導下,每位學生都增強了“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發展,而且表現於教師的教學智慧。“從外表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稍遜一籌。”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就因為教師抓了“外表”這一字眼,從而讓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迸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教師的每一次發現都可能是學生髮展、成長的機會,智慧的火花也正是在這樣的機會中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