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教學案例
“綜合與實踐”內容,明確了“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涵與意義。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綜合實踐課教學案例,希望能幫助到你!
綜合實踐課教學案例篇一
上午第一節課,縣教研室的姜正亮主任來我校指導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我上課的流程大體分為七部:
一、情景匯入
1.同學們,咱們中國有句俗話“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大家一看就知道,咱們今天這節課與什麼有關啊?
2.你們喜歡吃什麼呀?
3.今天,這節課,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好吃的。(觀看課件)有你喜歡吃的嗎?看來“蘿蔔青菜各有多愛”。
二、瞭解舊知
1.同學們,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啊,有的同學吃成了這樣。(課件展示“小胖子”)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的小胖墩越來越多了。營養學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2.課件出示:
據省營養學會理事會蔡雲清教授介紹,我省小學生肥胖率有上升趨勢。由於小學生存在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不重視早餐,不重視營養午餐,常吃“洋快餐”等,都是造成我省小學生營養不均衡的關鍵因素。
3.校園裡的飲食與安全。
過渡: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的不良後果,還有更嚴重的呢?(出示小學生因食物中毒住院的圖片)
4.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吃得更合理、更健康呢?今天這節綜合實踐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飲食與健康。(板書課題)
三、提出問題
1.對於飲食與健康,你現在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想知道的問題呢?
2.填寫課前發的小紙條。
四、整理歸納
1.教師展示學生填寫的問題。師生共同評議,寫上修改問題。
2.出示課題規範的表達方式。
學生依據課題規範的表達方式把自己的問題改為課題。
五、提煉主題
1.各個小組討論確定本組的課題。
2.各小組展示本組的課題,並做簡要的說明。主要中感興趣、價值大、易操作等方面進行闡述本組的課題。
六、制定方案
1.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我們需要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
2.出示課題研究方案表,分小組填寫方案制定表。
七、總結本課
1.課件出示愛因斯坦說的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2.同學們,這節課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有著閃光的亮點,那就是懂得分享、善於發現、善於合作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綜合實踐課需要的優秀的學習品質,老師希望大家在以後的研究生活中能繼續發揚,在以後的研究過程同成長,共同分享快樂!
姜主任的點評:
優點:總體來說對於首次上綜合實踐課是一節起點比較高的選題指導課,整節課的流程符合學校的“實·真”課堂教學的理念,學生在教師的一步步引領下,確定了自己的課題,方法步驟很明確。
不足之處: 1.“真互動”這個環節關注的比較少,打造“實·真”課堂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真的動起來,讓學生互相評價,教師不要怕學生評價的不對,要引導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2.課題設計的範圍太大,不易於學生操作。要引導學生確立比較小的課題,這樣便於操作。也可以就一個問題,設計好幾個課題。比如關於垃圾食品的問題,可以設立垃圾食品分類的研究、垃圾食品成分的調查等等。3.ppt演示得過於快,在學生沒看清楚的時候有換下一張,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觀看、思考的時間,還有些課件完全可以刪除。
我的反思:毫不誇張的說,聽了姜主任的點評,我真的是茅塞頓開,讓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有了更深刻地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真的非常感謝姜主任的指導、感謝學校給我這次上課的機會,我一定會在綜合實踐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
綜合實踐課教學案例篇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小學數學開設了“綜合與實踐”內容,明確了“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涵與意義。儘管一線教師對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仔細剖析實際教學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內容選擇無從下手、活動組織力不從心、教學重心有失偏頗等,加上主觀上將其簡單等同於“綜合練習”或者輕易看成“興趣活動”,導致了教學方向的偏離,降低了活動的效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而“綜合與實踐”是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如何正確詮釋該課程的內涵,演繹“綜合”與“實踐”的精彩?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學科特徵,散發數學味
整合各個獨立的學科,融合學科差別、建立大學科觀是國際上教材編寫時的共同趨勢。但“融合”不等於“溶合”,不可以上著數學課卻感覺是在搞社會活動,這樣張冠李戴就喪失了學科特點,數學課必須要堅持數學特色。
散發數學味首當其衝就是要簡約教學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要落實四基,於是為了達成所謂的情感目標,那些貼著愛國主義、互助友愛、公益環保等的標籤都跑進數學課堂。由於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不像“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和“統計與機率”那樣有鮮明的知識特點,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識的有機揉合和方法的靈活運用,一些教師就以為是沒有新知識,在教學內容輕鬆簡單的情況下增加思想價值來為自己的課堂加碼,這樣的想法是很膚淺的。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旅遊費用的計算》一節綜合實踐課,曾有教師在旅遊景點的選擇環節就安排“看圖片”“說經歷”“談感受”“選景點”四個步驟,近十分鐘被強行擠佔。可想在費用的理解、選擇和計算等的教學上會是怎樣的倉促,一節課就在學生塗塗畫畫中草草收兵。簡約教學目標就是要突現數學學科內容,那些數學所特有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是必須要“放在頭版頭條”的。數學不是一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裡裝,要用數學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學數學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強大的動力。
二、整合數學知識,強調綜合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綜合與實踐”的解釋之一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或現實問題的過程”。很明顯該註解的關鍵詞中有“綜合”,換句話理解就是我們的教學要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學習綜合性的數學內容。正是藉助這種綜合性強的課程載體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探索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不僅是數學內部各分支之間的'聯絡,也是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遷移。如,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面積是多少》一課,學習如何計算複雜的圖形面積,學生不僅需要綜合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還要靈活選擇分割、拼接、旋轉等解決方法,在不規則的面積問題上還要將精算與估算有機結合,這裡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進行了有效綜合。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圖形的特徵,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將不規則轉化為規則,化腐朽為神奇。又如,學生在學習了統計知識後,可以創設《小鬼當家》的活動內容,在課餘時間利用表格記錄一週裡全家的日常開支,繪製成折線和扇形統計圖。一方面既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全過程,鞏固了統計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理財常識,學會合理安排生活開支,從小培養理財意識,也與語文教科書中設定的“勤儉節約”主題單元教學相得益彰。
三、聯絡實際生活,注重實踐性
如果說綜合是一種思維方式,那麼實踐就是一種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學習品質。教師在教學其他三個板塊的內容時是透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活動使學生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它需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去開展各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既要“全程”也要“全員”。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活動流程是收集圖形、觀察特點、尋找並畫出對稱軸、創作軸對稱圖形。活動前教師要鼓勵每一個學生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用自己極具個性的方式捕捉身邊的軸對稱圖形,比如拍照、繪畫、錄影、採集等。學生親自實踐了,他們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沒有了實際的觀察,所謂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獨家發言。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外,在課內也一樣可以生動模擬。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室內開辦“小小文峰超市”。學生自己從家中帶來各種各樣的日用品,並事先向家長了解具體的價格,再準備一些模擬的紙幣。活動時學生扮演顧客、導購員、收銀員等,自由購物、自行結算。在模擬實踐中積累“買”與“賣”的經驗,增強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完善課題過程,加強研究性
“綜合與實踐”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如何選擇有現實意義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教師教學設計時的首要環節,接著是問題的展開、問題的解答和活動的總結。其實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經歷了選一選、問一問(選題),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開題),試一試、做一做(做題),講一講、評一評(結題)。這樣的四個環節就和科學家做課題研究完全一樣,只不過他們的課題歷時較長、難度更大、綜合性更強而已。
在培養學生主動進行課題研究方面,國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一方面得益於他們的學科整合設定,從一年級起就開設《社會研究》《科學》,而《圖書館課程》則是從幼兒園一直貫穿到初中階段,前後一共歷時九年。這些課程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文獻研究、資訊採集與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數學自身的教學也重視課題的研究,一個星期的作業可能就是主動撰寫一份研究報告,而不像我們多以被動型的練習為主。發揚“拿來主義”的精神,我們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研究活動,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高年級學生分組進行社群小調查,動手製作小模型,撰寫微型調研報告或數學日記等;低年級學生由於識字量不多,寫作能力有限,藉助日記來表達自己的研究過程可能有些難度,教師可以開展繪畫日記的實踐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地捲進數學學習的“漩渦”中。
總之,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綜合與實踐”課程的開發和教學中,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地積澱活動的經驗,進而鋪設出多姿多彩的數學學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