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專業技術論文論文
摘 要:根據湖南省建築行業人才需求的現狀,分析建築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針對高職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國家教育部門的相關精神,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本文對高職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目的和內容、課程體系設計思路進行初步探討。
1目前高職院校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①專業建設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尚顯不足,主要體現在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等幾個方面,校企合作的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有待於進一步提升,合作的`長效機制有待完善。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沒有得到進一步深化,在突出建築施工特長培養方面,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機制還不健全。企業參與合作開發核心課程的數量有待增加,合作力度有待加強,實踐教學體系有待進一步最佳化。③當前高校中部分教師缺少企業一線工作經歷,實踐教學能力、研發和社會服務能力較弱;受企業生產實際影響,兼職教師教學時間、教學質量、教學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需加強和完善的地方。④實訓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大部分院校沒有實現實踐教學體系化和實訓條件模擬化的要求。
2 構建高職院校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在專業建設中,該院按照職業成長和能力轉移遞進的教育規律,調整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完善突顯職業人才培養特色和專業教學特色基於校企合作的“專注特長、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圍繞一個培養目標――培養“零距離”上崗的建築施工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透過學校和企業兩個場所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專注特長:施工技術專長。特長要素:會識圖、善計算、精技術、能管理。能力遞進:職業基本能力,職業專項能力,職業綜合能力。
第一階段(第1學期)專業基礎平臺階段。第一個學期為專業基礎平臺階段,學習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主要進行公共基礎學習領域(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素質教育、外語、計算機)、專業基礎學習領域(房屋構造相關知識、製圖標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相關知識)。透過第一階段的學習為今後走向工作崗位打下理論基礎。第二階段(第2、3學期)專業核心課學習階段。第二、三個學期為專業核心課學習階段;在專業基本知識學習的同時,進行專業核心學習領域(結構構件相關知識、平法標註規則、施工組織、施工技術、工程計量與計價)、專業拓展學習領域的理論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並掌握基本的專業基礎理論。透過第二階段的學習,為今後從事施工一線工作積累經驗。第三階段(第4學期)專長強化階段(專長培養階段)。第四學期為專長強化階段(專長培養階段)。學生根據專業培養方向和畢業後的就業意願,選擇職業崗位,進行特長培養。主要特長方向有施工技術、施工管理、質量安全管理。根據學生選擇的特長方向,安排學生利用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崗位特長實訓,使學生形成專業特長能力。第四階段(第5、6學期)企業頂崗實習階段。第五、六學期為企業頂崗階段,透過一年頂崗實習獲得初步工作經驗。學生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以“準員工”身份參與實際生產過程,定期輪崗,以達到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要求。按企業崗位技能標準的要求,由企業統一管理考核,透過頂崗與輪崗訓練,實現學做合一,讓學生熟悉企業環境,學習企業文化,掌握建築工程相關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操作方法、管理制度,提高崗位操作能力和職業素質,最終實現零距離上崗。
基於校企合作的“專注特長、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四個階段時間節點相互交叉,教學內容相互交融,學校、實訓中心、建築企業三個主體根據專業課程設定和工程建設進度,開展動態教學,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
3人才培養方案的最佳化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廣泛的行業企業調研。透過對本區域建築行業現狀進行調研,確定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崗位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務,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
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將建築工程行業標準、企業用人標準及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內容中,強化建築工程施工技術與施工管理特長的培養,構建基於工作環境的實踐實訓教學體系。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由行業專家、企業能工巧匠、校內專兼職教師共同制訂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期內,每年召開1次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議,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的長效機制,逐漸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對接。
4 結語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方面,一是充分體現了“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原則,所培養的人才既有較為突出的專業特長,又具有一定的崗位適應性;二是針對職業崗位,從職業崗位分析入手,構建基於施工(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並透過半年的頂崗實習、有企業兼職教師指導的校內生產性實訓以及推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等途徑實施工學結合,使教學過程與學生職業能力形成過程高度吻合,學生在工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完成職業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