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思維情境的創設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思維情境的創設

思維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是由人們的認識需要引起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思維情境的創設。在數學教學中,要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意向,引起學生的認識需要,就要創設出一種學習氣氛,使學生急欲求知,主動思考;就要設定出有關的問題和操作,利用學生舊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以造成認知衝突。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認知衝突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新學知識之間的衝突式差別,這種衝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的驚愕,並促使其注意關心和探索的行為。

課堂教學中有了學習氣氛和認知衝突,即創設了思維情境,學生便有了展開思維的動因、時間和空間,從而有助於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引人新課中創設思維情境

新課的引入,這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若不注意思維情境的創設,師生便不易進入“角色”,教師的導學過程和導學效應便不能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導致整堂課欠佳的教學效果。引入新課中創設思維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1.巧設懸念,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意向。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意向是在一定恰當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如在教學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時,提問學生:不過河,如何測河對岸的樹高?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意向。

2.提出疑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數學論文《數學課堂教學中思維情境的創設》。“導學”的中心在於引導。引在堵塞處,導在疑難處,搞好引導,能有效地促進思維狀態的轉化。在新課引入時,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一些疑問,就會引發學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學負數的引入時,提問學生:1.你有5元錢,還了2元錢,還有多少錢?列式算出。2.你有5元餞,還了8元錢,還有多少錢,列式後能算出結果嗎?

3.直觀演示、探索、發現,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在認識結構中,直觀形象具有的鮮明性和強烈性往往給抽象思維提供較多的感性認識經驗。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指出:“直觀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態,以及彷彿顯示著和預知著還沒有以同的形態展開的思想系統圖式的形態,參加在思維過程中。”因此在新知識教學引入時,根據教學內容,重視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就會使學生感興趣,就能較好地為新知識的學習創設思維情境。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其進行的過程中就蘊含著很好的思維情境。學生在嘗試了探索、發現後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後印象深刻,學習信心倍增,從而能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識。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一節課的引入時,先讓學生解五、六個一元二次方程,並引導學生列表:各個方程的二次項係數、一次項係數、常數項、X1、X2、X1+X2、X1·X2,並探索發現其關。

此外,在新課引入時還可透過:以舊引新——複習與新課有聯絡的舊知識,引入新知識;故事激趣——與新課有關的數學和數學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創設思維情境。

二、藉助活動開展,創設教學情境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數學活動是兒童學習最為直觀的'形式,由於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的限制,兒童的形象思維處於優勢地位,抽象思維在逐漸形成之中,為此,教師應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透過組織各種觀察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觸現實生活的機會,使兒童體味到數學學習中的快樂,產生愉悅的情感,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實驗操作,創設教學情境

實驗操作並非手工勞動課、常識實驗課的專利,實驗操作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維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也可讓學生動手操作,去剪一剪、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可以使學生各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事物,並促進思維的發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親自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既強化了主體作用,激發了求知慾,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運用實驗操作來創設數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所要學的新內容,這樣可以調動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四、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是學生了解數學的重要源泉。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問題的原型。這時,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開放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從“尋找身邊的數學”活動中,真正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會學。同時教師還應該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這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經驗平臺,同時也架設了一座聯絡數學與生活的橋樑,還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且能夠把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