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與城市生態關係研討論文
一、城市雕塑與環境生態的協調性
任何一種文化都會為該文化圈內的個體提供一種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關係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步入更高階的階段以及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顯著提高,在傳統的農業與畜牧業之外出現了工業、運輸業、服務業、金融業、資訊產業。逐漸地,自然原始的森林、草原、山川、河流、海洋已不再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和生活的主要空間。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的城市被不斷地建立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城市,他們不屑地抹去古老祖先的痕跡,用事業、榮譽、財富、水泥盒子和鐵皮殼子為自己積攢起一個完完全全屬於人類自己的生存模式。生態雕塑在內容和理念上以生態和諧為目標,其藝術形式只是生態美內涵的一種符號隱喻和象徵,它的藝術創作往往置於一個特定的整體環境空間,其主旨是為了構建具有生態之美的環境,它的審美評判尺度為是否具有生態美學價值,即生態雕塑必須與它所處的環境空間和諧一致,並且能充分傳達出強烈的生態理念。也就是說,生態雕塑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對生態環境有利,起碼不能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作用。基於此,具有裝飾、美化城市環境作用的城市公共雕塑,從空間功能上說,其帶有強烈的環境藝術特徵。
二、城市雕塑與城市生態空間的和諧性
公共環境中雕塑設計的生態性追求場所和環境中雕塑與景物之間特定的構成形式,是特定環境中的獨特構想與造型,包含了對雕塑設立位置的選擇、內容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肌理以及周邊自然環境、建築造型和雕塑的影響力範圍等方面的考慮,雕塑設計在城市的整體佈局和雕塑設定點的協調上要有多種多樣的選擇可能,強調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本著對新時代所追求的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經濟與文化的平衡、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城市雕塑設計應面向一個新的生態學時代,以生態平衡、生態和諧、環境設計和生態美學與城市雕塑設計的關係為內容,不斷的與建築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等互滲、共融,來創造和諧的城市生態空間,即與周圍的建築、景觀、設施等相互協調,彼此共生。都市生態文明的生態觀會很大程度地潛在影響城市公共空間雕塑的創作和審美,引導雕塑家的創作思維和設計原則。
三、城市雕塑生態性的有機性
人類對自我生存空間及社會物質文化的要求日益完善,追求自然與返璞歸真成為時下人消減城市環境的喧雜、擁擠、單調給人心理造成的壓抑、緊張與煩躁。城市公共空間當中的雕塑生態化設計無疑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城市雕塑設計的生態性在物質上體現出此功能。城市雕塑設計是一個開放、變化的公共性和社會性環境藝術,它的生態意義表現為只有在環境空間裡,並和其它藝術景觀相互映襯、比對、互融和共生,強調雕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除了雕塑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形式以外,還應具有生態效應,有益於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城市雕塑設計的生態性要有一個大的整體觀,即總體環境和雕塑的一體化,雕塑與周圍環境的有機性。在這裡雕塑已遠遠超出了純粹的形式問題和自律性問題,作品的優劣更多的是生態文化觀念和他律問題,對於雕塑設計的生態化與協調環境關係的來源,於對生態雕塑的實踐與當下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問題的思考。以城市雕塑創作這一社會行為在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和滿足都市人精神情感和物質文化需求。雕塑創作過程中對於形式、內容,技術運用等方面,在進入城市公共環境空間中如何緩解不良環境給人造成的生態失衡,要充分考慮與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建築、街道等環境特色協調一致,使它成為周圍自然環境、建築環境和城市環境序列化的一個有機部分。
生態設計理念已經成為城市雕塑設計的重要核心,生態公共藝術也必將隨著人類的發展成為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當其現代化和城市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都將對宏觀意義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客觀上的城市人居環境及公共空間的人文環境的品質予以極大的關注和經濟與文化上的投入,從而改善和提升都市居民的生存質量和精神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