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語文的新課程考試的探究
內容概要:
新課程需要新的考試觀,要實施考試的內容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測後評析要突出雙重性、發展性、人文性。
關鍵詞:
微笑的試卷 課程形態的試題
開放性 選擇性 問題性 人文性評價
一、新課程需要新的考試觀
(一)、新課程並沒有否棄考試
《新課程綱要》中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製度……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強調:對“考試結果進行分析”,由此可見,新課程並沒有摒棄考試,考試仍是評價的一種依據和重要組成部分,還佔有一席之地,不能談“考”色變,“不考試就是素質教育”和“沒考試的課程就是新課程”顯然是不對的,誰也不能否認考試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力的動力機制,對學生學力(或稱為學業成就)的考試,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測定或診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及其達到目標的程度。它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也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
( 二)、新理念倡導新的考試觀
傳統的考試著重於甄別與選拔,分類或鑑定,因為它的目的是為了“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儘管現在市、縣範圍內的統考已取消,可選拔性的考試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而且各學校常以考試來衡量教學是否有效,以此作為評定教師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因此,一切活動服務於考試,一切手段都是應對考試。考試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性。再則,市場“流行”的教輔資料,尤其是各類試卷,在考試的內容與試題的編制上沒有突破,“濤聲依舊”,嚴重地誤導著教育管理者及一些教師、廣大家長與學生。如果考試的內容與方法不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會一成不變,師生的目光追隨著考試這一“指揮棒”,“棒”一揮而動全身,失去了教與學的“自我”,考試依然是制約教學的“瓶頸”,而考試又不能廢棄。因而,只有實現“自救”,考試才不會成為沉重的羈絆。對評價方式之一的考試本身進行再評價,不斷改革,是實施課程評價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課程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這一新理念倡導的考試是為教師改進教學或為學生後續學習提倡全面而具體的依據,促進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考試是“參照”而不是“目標”,考試為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等一切教學活動或手段服務,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和物件,選擇具體的考試方法、手段,並將考試與其他評價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考試內容求“準”求“新”,且課程化
(一)求“準”。就是要準確地緊扣課程標準,以課程標準為準繩與指南,將課程標準上的質量要求作為考試的“準星”,不偏不倚,忠實地執行課程標準,要刪除各學科“繁、難、偏、舊”的內容,突出考查各學科的主幹核心知識,突出對基礎知識的整體把握,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課程中所包含的學生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凸現現代社會對學習能力的新要求。譬如:1、《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識”“寫”要求分開,提出“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因此,對只要求認識的字不考,以免加重學習負擔。2、“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寫字既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技能,又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體現。考試時,可以增設少量的漢字書寫題。3、要求學會的字,以往強調“四會”——會讀、會寫、會講、會用。現在調整為會讀、會寫,瞭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教學中再也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抄、背詞語註釋,測試時也不要考詞語解釋。4、《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各階段目標中已加以具體化,導向是很明確的。因此,可以透過試題來考查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積累情況。5、分段、概括段意是中年級的訓練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基本沒有涉及“段落”這個概念。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迴避,關鍵在於,我們要把分段、概括段意作為把握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來看待,不再把它們變成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考試時不要再把它們作為“重頭戲”,或“不可少的傳統節目”。測試時有時可以換用以下形式:這篇課文先寫( ),再寫( ),最後寫了( )。或按文章敘述順序整理內容提綱,或依次(1,2,3,4¨¨¨)寫出段落內容。6、高年級不再強調從“統帥全文”這個層面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與之相應的提法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考試時,允許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闡釋,重在自主感悟,關照個體差異,且表現形式比較自由,不必強調規範、統一。7關於標點符號,《語文課程標準》不僅把它當做一種知識,還把它當做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的一種手段。在閱讀中,體會它們的不同用法,以及所表達的不同語氣,這方面知識適當測試。而對語法、修辭,則不主張系統地講授,也未提出具體的目標要求,語法、修辭知識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二)求 “新 ”。內容策劃與設計上要“新”。試題有血有肉,忌枯燥呆板,不是孤立的問題或測驗條目,不是一副威嚴的冷麵孔,而是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可讀性,努力營造一種學習環境,增強其親和力,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應是“微笑的試卷”,且型別多樣、豐富多彩,常考常新。如:⑴小明說:“讀書急什麼?現在玩個痛快,以後再努力。”聰明的你會用所學的格言警句勸說他嗎?試試看。⑵劉麗同學要轉學走了,同學們前去送行,彼此久久不願離開,請你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場面,好嗎?(此兩題適用於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測試)上述兩例語言親切友好,有邀請,有鼓勵,有徵詢,充滿人情味,而且創意新穎,智情融合。
(三)課程化。應把試題編制視為“課程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它從課程中游離出來,以課程形態呈現的一張試卷應就是一份課程資源,因此,它必須也具備相應的“課程”特徵:
1、情境性。體現時代特點與現代意識,密切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讓學生在設定的“虛擬的現實”的情境中,利用知識與技能解決現實問題,以便於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脫離知識應用的具體情境,缺乏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學生在這種測驗中所得的分數,對他們未來對真實生活中的表現很少有預見價值”。例如:對“口語交際”也可以這樣測評:在試卷上為學生提供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從事口語交際的“實踐機會”,如介紹朋友、做客、購物、商量等,要求學生根據創設的具體化交際情境,寫下自己想說的話,這還有利於學生組織好自己的內部語言。
2、開放性。這是指試題力求解法多路徑、答案多樣化。促使學生思維呈多元式活動,既有同向思維,又有求異思維,既能實現思維的聚合,又能實現思維的發散。倡導學生特殊情境下的相互合作,允許他們透過分工協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務。比如:遊藝式考試中,可以考察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綜合性學習題就可放手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去調查研究,必要時與他人合作探究。
3、選擇性。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具有選擇的權利,同樣,在“考試”這一“特殊課程”學習環境中也應具有一定的選擇權。因此,試卷應是一定程度上的“試題超市”,具備一定限度上的選擇性,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尊重學生在特定選作題目中的個性化的選擇。選作題不再是選拔、甄別的產物。
4、問題性。學貴有疑。“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布魯巴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新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且在第二學段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探究”的首要前提就是學生能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得到廣泛的重視。而考試也理應留出一定的空間給學生置疑,試題的問題性的涵義應得到拓展,不再侷限於編制者問,考生答。可以是考生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
3、4兩點可舉例如下:閱讀分析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選擇喜歡的`段落閱讀,寫出你讀後的感受與理解;針對本文,你能讀完後提出一些問題嗎?“在有疑問,在無疑處問,多角度地問,聯絡生活問,尋根求底問”均可。
三、考試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
( 一)常規式考試與遊藝式考試相結合。可以打破“一人一座(座位)一份(試卷)”的傳統格局,如長沙開福區小學一年級語文期末遊藝式測評就是一個新奇多樣、趣味性強的考試範例,試卷成了一張張有趣的遊藝卡,把考試溶解於遊藝活動中,讓學生在玩樂中進行考試。
(二)將筆試與口試相結合,“聽”和“寫”相結合。如:閱讀是從朗讀開始的,朗讀是閱讀評價的重點。在活動型的考試中,讓學生從教師準備的與教課書難易程度一致的課外讀物中選擇一段朗讀。根據其準確與流利,語調與情感投入的程度等予以評價;還可以聽錄音,或複述大意,或轉述,或寫下精彩情節等。
(三)即時·分解·小型考試與延緩·綜合·大型考試相結合。前者在平時教學中隨機使用。如教學古詩,學生已朗讀成誦後默寫古詩。內容分解與綜合可以是一篇課文的,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甚至是全冊的。
四、測試後怎樣評定分析
(一)對試卷答案的評估,要有雙“重”性,既要看重結果,又要看重過程。不能僅限於知識與能力,還要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全面評價。如作文評析,既要考慮對生活中材料的準備與蒐集,又要考慮對積累的語言材料的運用,還要考慮情感的投入,態度的轉變,情緒的體驗,而且允許學生寫後修改,並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珍惜學生獨特感受和體驗,不能搞“一刀切”、“標準化”,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的反應,允許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作出不同形式或內容的解答,允許學生綜合其他學科知識或生活知識來解釋。如談對詩句意境的體悟,就可以或圖或文,或圖文結合,靈活地表達。要挖掘非量化的重要資訊,不能僅追求惟量化的評價,更不能根據分數高低為學生排隊,對考試結果要進行恰當的處理,儘可能地減輕學生對學生的壓力。
(二)考試也是一種發展性的評價,強調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評價應給多次機會”,因此,老師可以給予學生再次考試的機會,讓學生覺得考試不是“終審判決”,考試跟平時的學習活動一樣,也有再次努力的機會。
(三)考試應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既要客觀地描述學生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更要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給學生充分的尊重與自信,殷切的希望與期待。
只要我們加大對考試製度的完善和考試內容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的步伐,使它日臻完善,“充滿作業的勞役和考試的恐懼”的昨日教育才會真正地遠離我們,“明天的教育才會充滿求知的渴望和勞動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