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於漁歌子的課堂實錄

有關於漁歌子的課堂實錄

一、讀,感受詞的音韻之美

師:好,大概還有一分鐘的時間。那我們在上課時間背一背詩,好不好?

生:好!

師:背一揹我們才學過的《鄉村四月》。來,預備——起!

生:《鄉村四月》,宋,翁卷……

師:背得很好,上課!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今天這節課,老師將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詩人張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詞——《漁歌子》。那麼,說到詞,開學的時候,我們還學過一首,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這就是——

生:《憶江南》。

師:一起背一背,好嗎?

生:好!

師:“憶江南”,起!

生:《憶江南》,唐,白居易……

師:關於詞,你都有哪些瞭解呢?來,請你說!

生:詞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師:很好,你記住了詩與詞的區別。還有嗎?來,請你說!

生[好像有點想不起來]:就是——

師:別慌,慢慢講!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

師:還有嗎?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唱的曲譜又叫詞牌,詞牌的名稱又叫詞牌名。

師:說得對不對?

生:對!

師:他記住了詞可以唱的特點。那麼,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又叫——

生:“漁歌子”。

師:看老師寫課題。[一筆一劃地板書]拿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漁——歌——子。來,一起讀課題!

生:漁歌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題目讀正確了。知道老師為什麼讚美大家嗎?因為,這《漁歌子》是詞牌,所以這個“子”在這裡不能讀輕聲,就應該像剛才那樣讀第三聲,會讀了嗎?

生:會!

師:再一起讀一讀,起!

生[帶有強調意味地]:漁歌子。

師:那麼這首詞,它是唐朝著名詞人張志和寫的。這首詞的詞牌,又是這首詞的題目。就像“憶江南”一樣,它還能表現詞的內容。讀著這“漁歌子”,猜一猜這首詞在寫什麼?來,請你說。

生:在寫漁夫在一邊唱著歌,一邊釣魚。

師:說得很好。這“漁歌子”又名“漁父”。[開啟課件]意思就是呢,打魚人或者垂釣者唱的歌。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的《漁歌子》又是怎樣描繪張志和的垂釣生活的呢?翻開語文書110頁,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把每個詞念得字正腔圓。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自由地讀,開始吧!

生[自由地讀]:漁歌子……

師:自由地再讀一讀。

生:漁歌子……

師:很快就讀完了,那——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來,請你來,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生字有沒有讀正確?開始吧。

生:漁歌子……

師:嗯,她讀得怎麼樣啊?

生[有幾個學生應和]:很好。

師:很好,她把每個生字都讀正確了。但還是有個讀音要注意:綠——蓑——衣。這個“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師:嗯,其他的字都讀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翹舌音。誰再來讀一讀?這一次老師要求不僅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一點節奏。

生:漁歌子……

師:不用我說,相信大家已經聽出了她的節奏和韻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讀,怎麼讀呢?請看[出示課件]老師把這一首詞的每一行分作了兩個部分,你們讀黑色的,老師讀綠色的。注意聽清楚我是怎麼讀的?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預備,起!

[生於師對讀,師著意把“不須歸”三個字悠長地讀]

師:下面我們交換一下,行嗎?

生:行!

[師與生對讀,學生在教師朗讀語調的導引下讀得有點“小意思”了。]

師:你看,這樣一讀,詞的味道就出來了。是不是?

生:是。

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咱們再來讀一次,老師讀課題和作者你們讀後面的。漁歌子,唐,張志和!

生朗讀詞。

師[用體態提示學生]:斜風細雨——

生[沉靜、悠長地]:不——須——歸——

二、讀,感受詞的意象之美

師:什麼叫“不須歸”?

陳紫晴:不須歸,就是那個,那個,那裡的風景太美了,實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須歸”,不想回家。

師:嗯,她不僅說出了“不須歸”的意思是“不願意回家”,還說出了原因,是因為這兒的——

生[雜然]:風景很美。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來,請你說。

生:他想把魚釣滿,滿載而歸。

師:噢,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默然,不知所謂。

師:來,讀一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來!

生:因為他戴了箬笠,披著蓑衣。

師:哦,什麼叫“箬笠”,什麼叫“蓑衣”?大家快點看看註釋,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箬笠和蓑衣,我們還可以結合我們的插圖來看一看。你看明白什麼叫箬笠,什麼叫蓑衣了沒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編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師:那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什麼?

生[雜然]:雨帽/雨衣。

師:對了!他戴著雨帽,穿著雨衣,不願意回家,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因為這兒的風景——

生:太美了。

師:是的。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誇他的,來,讀一讀!

生: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師: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

生:畫。

師:裡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生標畫。師巡堂。

師:好,已經有同學找到了,現在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來,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我發現了“西塞山”。

師: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斜風細雨——一共有多少種?

生:九種。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綠色。

師:說說為什麼?

生:因為西塞山裡面長滿了樹,所以山清水秀。

師:山清水秀,說得很好!綠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鷺,畫成白色。

生:桃花畫成粉紅色。

生:把流水畫成綠色。

師:為什麼?

生: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澈。

師:把流水畫成綠色,會更清澈。老師想起了一句詞:春來——

生:江水綠如藍。

師:還有嗎?

生:我想把鱖魚畫為淡黃色的。

師:淡黃色的鱖魚。還有嗎?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畫成青色和綠色。

師:哦,綠色和青色實際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這裡卻說“青箬笠,綠蓑衣”,可見他非常注意遣詞造句。好,請同學們看黑板。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寫在畫紙上,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麼寫呢?比如[教師示範西塞山、白鷺、流水、鱖魚,把“桃花”和“斜風、細雨”預留給學生寫]

生受邀上講臺板書。教師給予指導。

師:還沒有寫完的同學先放一放,我來看看這兩位同學寫得怎麼樣?評一評。

生:還可以。“蓑衣”的“蓑”字寫錯了。

師:哪裡錯了,告訴她。

生:沒有那個點了。

師:“蓑

衣”的“蓑”字也是一個生字,來,跟老師一起寫一下。

生跟隨老師寫“蓑”字。

師:“蓑衣”的“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兩岸是桃花。有沒有同學發現她們寫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個“斜風細雨”寫得很好。

師:為什麼?

生:因為風一吹那些細雨,細雨就斜了。

師:風吹細雨,細雨就斜了。很有畫的意境。好,那麼,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

生:《漁歌子》

師:一起來讀。

生齊讀《漁歌子》。

師: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麼多景物,這麼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

生:這是一幅很優美的`畫。

生: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畫。

師:山清水秀,五彩——

生:繽紛。

師:五彩斑斕的畫。這僅僅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幅靜止不動的畫面嗎?

生:不是。

師:為什麼?

生[可能沒有認真聽講]:因為這個還代表了一首詞。

師:它是一幅靜止不動的畫嗎?

生:因為白鷺會飛,流水會流,鱖魚也會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師:這讓人感到是一幅動的畫。好,閉上眼睛,讓我們把自己放到這幅美麗的畫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或是徜徉在流水兩岸,或是獨坐於溪畔橋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播放音樂]正是春汛時節,聽……遠處,鬱鬱蔥蔥的西塞山在濛濛的雨景中若隱若現,一行白鷺展翅飛向青天,發出清脆的鳴叫。近處,一湖碧綠的春水,岸邊的桃花開得紅顏似火,柔和的春風中,片片桃花帶著晶瑩的水珠飄落水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請你來說。

生:我看到了鬱鬱蔥蔥的西塞山,聽到了流水的響聲,聞到了桃花的香味。

師:你看到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畫。

生:我彷彿感覺到了在一個清香嫋嫋的早晨釣魚,我滿載而歸,白鷺從我的上面飛過。

師:你的心情怎麼樣啊?

生:我覺得很開心。

師:還有嗎?

生:我好像走過了一個像仙境一樣的地方。

生:我看見雲霧迷濛的西塞山,聽到了陣陣流水聲,聞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綠的流水中,還有游來游去的鱖魚。

師:詞人最喜歡這美麗的景色。

生:我看見了斜風細雨中的西塞山,若隱若現,出現在我的眼睛裡面。然後,我還聽見了那些白鷺叫的那些鳴聲,聽起來很好聽。我還聞到了桃花的花香,聽到了流水的聲音,還看到了水裡的鱖魚又肥又美,想到晚上又可以大吃一頓。

師:啊,你看她的表情,好美,是不是?同學們,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麼想說的?

生:真想用《漁歌子》來讚揚它!

師:那我們就用《漁歌子》來讚揚它!

生[配樂朗讀,語調中呈現出了詞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風細雨不須歸。

三、讀,感悟詞中的情感

師:你願意歸去嗎?

生:不願意。

師:你呢?

生:也不願意。

師:張志和呢?

生:更不願意。

師:你們怎麼知道的?

生[雜然]:因為“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老師想,你們應該看到了詞人的神情。“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來!

生:悠然自得。

生:漁父很享受的感覺。

生:自由自在。

師:自由自在,說得真好!是的,張志和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就喜歡這種悠閒,這種自在。[板書]雖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還下著斜斜的細雨,他依然寫道——

生[飽含情味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依然寫道——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不願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於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來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和詞。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一讀。

生讀和詞。

師:她讀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節奏。

師:那麼,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一起來讀!

生: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

師:會讀了,有本事;讀懂了,更了不起。你們讀懂了嗎?

生面面相覷,默然不作聲。

師:有的同學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問一問,哥哥在叫弟弟幹什麼呀?

生:回去,回家。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還”是什麼意思?

生:回!

師: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趕緊——

生:回家!

師:好,我也來勸勸大家。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地] :且須還。

生[深情地]:不須歸。

師[激情地]:且須還!

生[激情地]: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啊!哥哥知道答案嗎?

生:不知道。

師:那麼,請你用詞來告訴哥哥[出示課件]。怎麼來寫呢?可以寫“西山青,白鷺飛,烈日當頭不須歸。”你還可怎樣寫呢?來,拿出你的筆,在紙上寫一寫。

生寫“詞”,教師巡視。

師: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來,聽一聽。

生:桃花沒,鱖魚肥,烈風暴雨不須歸。

生:鱖魚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須歸。[眾笑]

生:風景好,鱖魚肥,暴雨斜風不須歸。

師:斜風?不夠強烈,暴雨疾風不須歸。

生:風景好,水又綠,還為滿足不須歸。

生:斜風吹,細雨下,斜風再大不須歸。

生:桃花香,鱖魚肥,悠然自得不須歸。

生:桃花美,鱖魚肥,迷人風景不須歸。

師:風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師: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隻有這個原因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志和這個人。課件播放:(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摺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於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並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後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後,他乾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閒自在的漁家生活。但他釣魚卻很奇怪,《唐書.張志和傳》中曾這樣記載:

師:怎樣記載得呢?讀!

生:“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師:“每垂釣,不設餌”,你讀懂了嗎?

生:他每次垂釣都不投魚餌。

師:你有疑問嗎?

生:為什麼他不裝魚餌卻能夠釣到魚?

師:沒有魚餌,怎麼可能有魚兒上鉤呢,是不是?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覺得他釣了些什麼?

生:他釣了一些休閒回來,讓他自己的心平靜。

師:是啊,厭倦了官場的明爭暗鬥,他把什麼釣回家了?

生:悠閒!

師:自在!

生:因為魚兒很多,不用魚餌,自己就自投羅網了。[眾笑]

師:這是一個神仙在釣魚啊!

生:他釣了很多東西在腦海裡。

師:是啊!張志和不僅釣到了美麗的風景,讓桃花的芬芳鋪滿他的生活,而且他更釣到了一份——

生:悠閒自在。

師: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來一起讀。

生:心志平和。

師:讓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音樂響起]

生[有情感地]:漁歌子……

師:斜風細雨——

生[悠長地]:不——須——歸——

師:再讀一次!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這首《漁歌子》流傳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詞的宗祖,也成為後代文人墨客爭相填和的範本。後代文人對它推崇之至,你們看,這一首[課件出示]蘇軾的《浣溪沙》。自由讀一讀,看看有什麼發現?

生:浣溪沙……

師:你來說說!

生:有些句子和《漁歌子》當中的一模一樣。

師:是不是?

生:是!

師:蘇軾太喜歡這首詞了,所以他把張志和的句子放進了自己的詞裡。讓張志和筆下的美景,百年千載地悠悠迴盪。一起讀!

生[有詞的味道地]:浣溪沙……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師: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

生:張志和

師: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

師:漁歌子

師: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恆畫卷吧! “漁歌子”起。

生和著音樂背誦整首詞。

師:好,下課!

生: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師:跟後面的老師說再見。

生[揮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