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心》課堂實錄素材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沙漠”兩字,並向學生髮問:沙者,三點水一個“少”字;漠者,三點水,一個“莫”字;你說,沙漠意味著什麼?如果把你拋在沙漠的中心,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你會有何感受?
在步步緊隨的問題下,學生生活的積累被調動起來,想象的翅膀飛揚起來,在聲聲“寒冷、飢渴、恐懼、絕望”的聲音中,沙漠之感在課堂中油然而生。
教師趁機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法國飛行員兼作家聖埃克絮佩裡就印證了我們剛才的假設,當他置身於沙漠中心時,是否有我們剛才的感受,請拿起筆來,將文中的相關詞句圈一圈,畫一畫,說一說。
初步反思:問題的突破口極小,從“沙漠”二字入手,喚起學生生活上和語言上的初始體驗,一個假設——如果把你拋在沙漠的中心,先讓學生“由己推人”,後透過語言的品析再進行“由人推己”,充分體驗到在沙漠中心的困苦之感。
問題設計之二: 在“文字的沙漠”中感受“生命的沙漠”
1.教師沿著文字將教學推向深入。
師:“老師驚訝地發現,聖埃克絮佩裡在害怕、絕望之後竟然還有出乎人們意料的感受和想法。請再找出體現這些感受和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學生陸續找出“平靜”、“沒有遺憾”、“如果我能夠回去,我還要捲土重來”。)
師:重來到哪裡?透過什麼重來?
生:重來到沙漠,透過飛行。
師:為什麼要重來?請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生:我需要生活。在城市裡,已經沒有人的生活了。
師:需要生活?作者到底在需要、追求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以至於他還想捲土重來。
(教師在這一問題上放慢節奏,駐足停留,讓學生透過相關句子理解作者所追求的生活的內涵,透過對城市人蟲豸般生活的比較分析,最終讓學生理解了作者所說的“人的生活”。)
2.就在學生對“人的生活”有所感悟,達到理解的高潮之時,教師繼續沿著文字引導學生的思維。
師:“但老師發現,作者追求的這種生活可能實現不了了,因為第20段中說“這裡有一顆乾枯的心……一顆乾枯的心……一顆乾枯得擠不出一滴眼淚的心”……
師追問一:你認為這句話應該用怎樣的感情、語氣讀?
(學生讀出了傷心,絕望的感情,但聲音洪亮。)
師追問二:同學們,作者困在沙漠中心幾天了?
生:三天。
師:三天了,能發出這麼洪亮的聲音嗎?
(學生笑,轉為輕聲、略帶嘶啞的朗讀。)
師: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生命之泉即將乾涸。可老師又很奇怪地發現這一句話,“上路吧,普雷沃!我們應該繼續走下去。” 為什麼現在還要繼續走?這樣做,有必要嗎?
學生紛紛表示有必要,並結合文字陳述理由,在幾個學生的發言中,教師將對朗讀的理解上升到生命意義的高度。
師追問三:這是堅強的生命,有意義的生命,對這句話的朗讀,你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學生再次朗讀,(無奈中透露著堅定,絕望中透露著希望)
初步反思:教師發現了作者思想起伏的轉折處,勾連起前後的教學問題,不斷地將學生原有的'思考擊倒,又不斷地促使學生建立新的思考。閱讀在推進,思想在變化,認識在加深。對於“生活問題”的討論,正是看到了作者在矛盾、猶豫中的堅定之心,就是引導學生對作者思想、理想、追求進行一番思考。對於“乾枯的心”的朗讀,就是對作者情感起伏的反覆體會,層層朗讀,環環相扣,在朗讀中體驗情感的變化,體悟生命的意義。
問題設計之三 :從“生命的沙漠”中思考“人生的沙漠”
師:聖埃克絮佩裡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將生命的思考留給了我們,再回到我們課前的那個假設,其實我們不大可能像作者一樣被拋到撒哈拉大沙漠中,但我們在學習、生活、人生中其實也會遭遇沙漠,也站在沙漠的中心,是嗎?如果真的是這樣,你會說什麼呢?可用自己的話,也可引用文中的句子。
在教師問題的陳述下,學生紛紛點頭,說出許多凝練而又深刻的句子,作為自我走出生活沙漠,人生沙漠的勉勵語。
最後,師生共同選擇了課文最後一句話,結束全課——當我麼站在“沙漠”中心時,——讓我們繼續走下去!
初步反思:在感受作者之沙漠的同時,學生內心深處潛伏的沙漠之感已然被喚醒,此時,再經教師的問題加以點破,學生就很自然地從作者之沙漠走到了自我之沙漠,從課文之沙漠走到了生活之沙漠。當然,這基於教師在於文字和學生之間發現了共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