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六個歷史文化典故
中國是玉石之鄉。玉石文化是華夏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6000多年前出現的紅山文化,其主要代表玉豬龍,就是中華先民在新石器時代非常落後的工具條件下創造的精美玉雕作品。
玉文化貫穿中華文明史,中國古玉器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也是玉器之所以成為歷代官吏顯示身份地位的隨葬品的原因。在古代,玉象徵倫理道德觀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於玉”的用玉觀;東漢關於“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說法,就是將玉石的5種物理性質比喻為人的5種品德:“仁、義、智、勇、潔”。古語有云:君子無故,玉不離身。
女媧補天相傳遠古之時,天柱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燒,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媧煉以五色石補蒼天,挽救了眾生,又將多餘的'補天之石散落在大地,成為今天的各種美玉。這個神話將玉說成補天之物,可見我們民族對玉有著特殊的喜好。
西王母獻玉民間傳說中的西王母居住在遠古人類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脈和崑崙山脈,曾向黃帝堯舜獻玉,這反映了古人類對自己故鄉的懷念,對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結晶。
和氏之璧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璞玉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厲王聽信玉人的讒言,兩次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後來文王繼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誣為石頭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那果然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於是把這塊美玉琢成玉璧,為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為“和氏璧”。
完璧歸趙還是那塊“和氏璧”,到戰國後期,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雖名曰交換,其實只想騙而取之,趙國也明白秦國的用意但因懼怕秦又不敢拒絕,於是便派機智勇敢、足智多謀藺相如擔任出使秦國,護送“和氏璧”去秦國交換城池的任務,在談判過程中,藺相如識破秦王的陰謀,略施小計,從秦王的手中奪回了“和氏璧”,並順利地帶回趙國。後來,秦統一七國,“和氏璧”被秦始皇琢成“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成為帝王無上權力的象徵。
弄玉吹簫弄玉是古代神化傳說中的神仙佳人,據說是秦穆公的女兒,生時正好有人送來一塊碧色美玉,一週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其女獨抓此玉,弄玩不捨,因起名為弄玉,弄玉長大後姿容絕世,聰明能幹,善於吹簫,不用樂師,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簫,弄玉吹之,聲如鳳鳴。穆公寵愛此女,特為她修築“鳳樓”,樓前建有高臺,名“鳳台”,隨後穆公欲為其女尋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簫引鳳,招得乘龍快婿的典故。
子罕辭玉宋國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員,多年為官,不貪不佔,廉潔清正,深受百姓愛戴。一日有鄉民送來一件璞玉表達對子罕的敬慕之情,並說璞玉外貌不揚,卻是價值千金之寶玉。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貪’當作寶物,你把寶石當作寶物。如果把它給我,豈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嗎?你還是把它拿回去,這樣你我倆都能保留自己的寶物了。”鄉民甚感羞愧,說出原委。原來鄉下盜賊蜂起,若把玉留在家中,難免遭劫,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獻玉則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殺身之禍。子罕於是安置這人在城中居住,同時派人督察鄉里加強緝盜,又命玉工把這塊璞玉拿去打磨。果然是色質晶瑩,光澤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寶玉。子罕命人將玉賣了一大筆錢,交給獻玉人,叫他回鄉去過安寧日子。“子罕辭玉”作為廉潔正直的佳話就一直流傳下來,為人們所傳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