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外匯理財暗藏四大風險
自央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後,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這次“出其不意”的匯改讓外匯理財格局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就在最近一兩週內,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中行等一大批全新的產品爭相登場,但昨天在一個理財研討會上,一位銀行外匯理財的設計者卻向投資者坦陳了理財產品鮮為人知的四大風險:信用、結構、逆市以及終止和贖回。
外匯理財:需求高漲產品多
理財市場需求高漲是銀行頻發產品的動力,不少銀行還致力於作一個長期的品牌。中行昨天表示,將開發一種四季發行的外匯理財產品,採用份額的形式銷售,每份合約面值100美元,10份起售,投資者將按照銀行提供的'認購價格與贖回價格買賣產品,銀行每3個月支付一次投資收益,到期按面值還本。渣打銀行本月起推出一種與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稱提供本金和1%的最低收益保障,最高預期年收益率可達6%至8%。
產品信用:累計收益不可靠
“這些風險普遍存在於銀行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中,但相當多的普通投資者卻不見得完全明白。”中國銀行參與外匯理財產品設計的郭興義博士說。部分理財產品宣傳將3年甚至5年的收益加起來示人,達到15%甚至20%的驚人高度,但其實銀行是可能提前終止合同的,也就是說投資人或許得不到預期的收益。
關於理財產品的信用風險,郭興義表示,投資者在出手之前最好問4個問題,然後做出判斷:一是產品宣傳的收益是否是預期收益,並且有無保底收益?二是一定要注意累計收益與年收益的區別,三是到期是否歸還本金?四是這些本金收益由誰兌付?
掛鉤產品:防止貨幣被變換
投資者還要注意的是相關風險,如有的產品是與利率指數掛鉤,有的是與匯率指數掛鉤,還有的與黃金掛鉤。郭以一種要觀察一定區間的產品舉例說,在一個180天的觀察區間內,如果有25天數值落在區間外,就只有155天可取得收益,實際的收益率就會下降。
還有理財產品設計的是到期歸還非當初投資貨幣,此時投資者更要事前弄清楚各種貨幣走勢,否則存在一種強勢外幣投資期滿後會變成其它貨幣的風險,以致真正的投資收益縮水。
逆市產品:放大收益和風險
一家銀行曾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的時候,推出過一種與匯率掛鉤的產品,賭人民幣不升值,設定了一個人民幣對美元的固定值,大於和小於這個值的區別就是年收益會相差3.5%!郭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逆市風險。
還有的產品是一種滾雪球的收益,比如一家銀行去年發售了一種產品,收益分為若干時段,下一段的收益要和上一段密切相關,如果上一期收益高,接下來的收益就會更高,像雪球越滾越大,這很誘人。但如果碰上逆市,一期收益降下來,下期的收益就會更少。
終止贖回:應仔細盤算收益
雖然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讓投資者有了終止權的贖回權。但這種終止的贖回也是一種風險,例如某銀行在其外匯理財產品合約中規定,客戶在產品到期前如需贖回,則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本金。如果扣除本金比例是3%,而當期預期收益也是3%,這意味著投資者沒有任何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