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魅力課堂實錄
語言的魅力課堂實錄
設計理念:
根據《語文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教師的教學策略應發生變化,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執行新課標,實施新課程,改變教師的角色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藉助拼音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聯絡生活,根據一定的目的嘗試寫一句打動人的語言。
情感目標:
明白語言運用得恰當有非凡的感染力。
教學重點:
感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一句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動人心的原因。
教學難點:
感悟語言的魅力所在。
教學準備:
1、幫助學生加深情感體驗,感悟語言魅力的課件。
2、網上或其他地方查詢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我們經常在路上被一些標語或廣告吸引,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板書課題)
1、讀題
2、質疑:“魅力”是什麼意思?
(課文的題目就是課文的“眼睛”,它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閱讀的韻味。)
二、自由朗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在巴黎的街頭有一個盲人老頭乞討,豎了一個牌子:我什麼也看不見,可是路人無動於衷,一個法國詩人讓彼德勒看到了拿起筆在牌子前面添加了幾個字:春天到了,可是……。下午給盲老人錢的人多極了。
師:能夠把這麼長的課文用這麼簡單的幾句話描述。很好。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師:盲老人上午在木牌上寫的是什麼?
生:我什麼也看不見。
(師板書:我什麼也看不見)
師:結果路人無動於衷,後來詩人在牌子上添了六個字,
生:春天到了,可是……(師板書)
師:結果——
生:下午給錢的人多極了。(師板書:多極了)
三、抓住“變化”,啟發思考
師:我們發現隨著木牌上的字的變化,人們的表現發生了變化,老人也由嘆息到非常的高興起來。變化這麼多,變化這麼大,同學們注意從早到晚什麼是不變的?這麼多情況都發生變化,你發現哪些情況沒有變?看書。生讀書。
生:從課文第一段知道他是一個盲人,從早上看不到,從晚上也看不到,一直看不到。
師:從早到晚盲老人還是盲老人。還有什麼?
生:都是在繁華的巴黎大街上。
師:有沒有道理?
生:有。
生:木牌上的字我什麼都沒看見沒有變。
師:從早到晚盲老人乞討的方法變沒變?
生:沒有。
?師:既然還是在這條繁華的巴黎街上,還是那衣衫襤褸頭髮斑白,雙目失明的老人,可是還是這樣乞討的方法,可是你們看隨著木牌新增的幾個字,事情發生了變化,而且變化得這樣大,幾個字竟然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是什麼
生:多了這六個字為什麼會起了變化?
師:這六個字為什麼會起變化,他提出的。核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添了六個字會起了這麼大的作用?我們再讀讀這句話。
連讀三次,
第一次學生齊讀。
第二次老師範讀。
第三次學生再讀。
師:讀完之後你想說什麼?這樣,把你的想法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
小組交流。
生彙報。
師:好,誰先給大家說說,拿出自己獨特的意見。
生:第一次路人看見牌子上寫著“我什麼也看不見”沒什麼反應,後來看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產生了同情心,就給盲人錢了。
生: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可是對於盲老關來說卻什麼也看不見,一片漆黑。當人們想到一個盲老人連萬紫千紅的春天都看不見,怎能不對盲老人產生同情心呢?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這個想法,和你們一樣,並且用生動的語言寫出來就是我們這篇課文的第六自然段。
四、課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