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文言虛詞複習資料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1)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①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②策之不以其道。
(3)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
2、作為連詞
(1)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
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2)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4)表示範圍譯為“到”“已”,已經。
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 錶轉折關係,譯作“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