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一、注重作業形式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語文作業成了小學生排斥語文學習重要原因。興趣是高效學習的基礎,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將完成作業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和內在的要求,這樣的作業才是有效的作業。所以,為了激發學生做作業、學語文的積極性,我在作業內容的選擇和作業形式的運用方面進行了適當創新,迎合了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興趣所在。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晏子使楚》一課為文言文教學,筆者對該課進行兩課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完成了對課文的翻譯、梳理之後,我給學生布置了情境表演的任務:要求五個大組分別派出兩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即用白話文的形式表演情景劇,再現課文內容。作業佈置下來後,各組成員表現積極,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在表演環節,最後壓軸出場的第五組同學更為搶眼,不僅僅有“楚王”和“晏子”兩名演員,其他五名學生也沒閒著,分別扮演起了宮女、侍衛等角色,還自帶了道具,生動逼真地還原了課文場景,贏得了陣陣喝彩和掌聲。實際上,語文課堂並不應是死氣沉沉的,只要教師善於創新,學生就能給教師還以驚喜。

二、增強作業選擇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將作業佈置的權利交還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在作業選擇方面獲得更多的自主權。事實上,作業只是一種手段與載體,而不是教學的目的,因此,只要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與吸收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各種內容和形式的作業都是可取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作業內容和形式。有一次,筆者教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小獅子愛爾莎》一課,準備給學生布置作業,我突發奇想地問學生:“學完這一課,大家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學生張琳說:“我一定要將這本書買來讀一讀。”學生夏葉說:“我以前飼養過一隻可愛的小花狗,我想把它的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學生李華則說:“我覺得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好的句子,我要把它們摘抄下來,以後肯定用得上。”學生趙小紅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討論下是把愛爾莎放回大自然好,還是留在作者身邊好。”孩子們的發言讓我十分欣喜。趁機給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大家的想法都十分好,今天老師就不佈置固定的內容,大家可以給自己選擇作業!”“好!”學生都十分高興。是啊,與其讓學生死死地按照老師的任務來完成,不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意識,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三、把握作業設定的層次性,讓所有學生都獲得各自發展

多元智慧理論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的存在,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因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佈置這一環節中不能以一根準繩要求學生,而應該注重作業的層次性設計。在筆者的語文作業設定中,一般會針對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設定基礎層次、發展層次和創造層次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翠鳥》這一課完成之後,我給學生布置了三個層次的作業:1.請摘抄出課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2.根據課文內容,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描寫翠鳥的文章;3.根據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對另一種動物進行描寫。這三個層次的作業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需求,學生既不會“吃不飽”又不會“吃不了”,也有效地消除了對作業的恐懼心理和厭煩情緒。

四、提高作業的實踐性,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

實踐出真知,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又要運用於生活實踐。要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技能,教師就必須在作業設定上注重其實踐性。透過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實踐探究,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比如,在學習了人教版小學語文《趙州橋》這一課之後,我給學生布置探究性作業:“請考察自己家鄉所在地的各種橋樑,對所研究的橋樑的長度、寬度、高度、形狀、年代等各個要素進行詳實記錄,對所述橋樑的社會作用進行分析。”作業剛佈置下來,學生都蠢蠢欲動,在週末和家長一起進行實地測量,向年長的老人諮詢橋樑的歷史,對橋樑的交通運輸功能、防洪功能、旅遊功能等進行逐一分析……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任務,學會了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又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聽聽,秋的聲音》這課完成之後,我讓學生利用週末時間去“尋找秋天”,仔細聆聽“秋天的聲音”,寫一篇觀察日記。透過這種作業的佈置,讓學生認識到課外的廣闊天地是更大的課堂,我們能從生活中探尋無窮無盡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小學語文教師應革新理念,將作業的設定視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應實現作業的多元化設定,消除學生對作業的反感與恐懼,轉而以做作業為樂事,那這樣的語文課堂將是成功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