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感想:淺談詩歌教學
淺談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向來都被認為是難點,尤其是中國當代詩歌的鑑賞,而近幾年來詩歌教學內容在初中的內容調整也很明顯,筆者在此無意於證明這種傾向是什麼,但詩歌教學確實實在朝著某一個方向變,這對我們所有從事教學教研的老師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而在某種意義上也該是我們直面詩歌教學的時候了。為此,筆者想結合自己在詩歌教學中的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國當代詩人韓東說過一句話:“詩歌的美感完全是由個人的生命灌輸給它的,又是由另一具體生命感受的”。此話說得好,我認為這完全可以用來指導我們從事詩歌鑑賞這一行為。黑格爾曾言:“詩是作者靈魂的一次痛苦的經歷”;柏拉圖認為:“文學創作是靈魂在迷狂狀態中對於美的理念的回憶”;黎巴嫩的偉大詩人紀伯倫也說過:“詩不是一種表白出來的意見。它是從一個傷口或是一個笑口湧出的一首歌曲”。每一首值得傳誦的詩歌,它都浸透了詩人的血性與靈性,我們鑑賞詩歌就必須從詩作者這一創作主體層面進行剖析,然後用客體——讀者的心靈去解讀,這兩個層面缺一不可,否則就背離了詩歌鑑賞的主題。
我們習慣上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鑑賞側重於對詩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這誠然是對的,但是有很多的學生甚至一些老師都很難說出這兩個概念的具體內涵。初中老師對學生強調的是讀讀背背,並落實得非常具體到位。筆者曾經在本校開展的語文教學公開課中接連聽了幾堂初中詩歌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絞盡腦汁地組織學生讀背翻譯,有的老師似乎要把學生引到詩歌的意象意境的鑑賞上,但快要到達時卻突轉向詩歌鑑賞的邊緣上去。有極個別的老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意象、意境,卻在課後的評議中遭批判。被認為是誤入詩歌教學的歧途,只需讀讀背背就可以了,似乎背了幾首詩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這是出路嗎?本該是非常優美的詩歌,一堂課下來就只剩黃口小兒般的咿咿呀呀,熱鬧的氣氛固然是有的,但卻把詩歌支解得支離破碎,這該是一種心痛啊!我們教師也可以回顧我們自己對詩歌的學習過程,看看我們什麼時候真正意義上掌握了詩歌鑑賞的要點。有些東西代代相傳就是一種毀滅。我們站在講臺上面對兩眼茫然的學生,自己也說不出一個子醜寅卯來。
我們似乎以習慣這麼一個理念:在讀讀背背中理解,總有一天會領悟其中的奧妙。但是這種自我的領悟是需要機緣的,就像普魯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塊泡過茶水的瑪德萊娜小點心,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感覺和震撼的時候,便是碰對了密碼。但是更多的時候也許一輩子都跟這種機緣無緣或擦肩而過。與其等待不如努力面對。或許我們完全可以走另一條路:在接觸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不斷的引導學生對詩歌本體的把握,讓學生帶著工具和鑰匙去開啟詩歌的大門,只要鎖沒有生鏽,鑰匙是閃光的,也許這一過程要來得快,這種幸福的機緣要早日地降臨到我們學生的頭上。我想這該是值得我們去做的一件幸事。
這番話作為論文的一部分自覺不適,但在聽了那麼多讀讀背背的詩歌教學以後,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對詩歌有過系統的研究而現在最為重要的是站在講臺前給學生談論詩的老師,我特別想說,也可算作是寫此論文的一個理由。
第一,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一般在上課時是不提倡對作者和時代背景做過多的介紹,但詩歌教學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讀懂一首詩,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時就很難把它讀透。因此,在初次接觸這位詩人的作品時,不妨多花點時間介紹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其人其事上。
比如說,講蘇軾的作品時,應該首先比較全面地介紹蘇軾所處的時代特別是蘇軾的生平、思想和個性,努力還原出北宋那個特定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環境和在這個具體環境中生存、思考和寫作的活生生的蘇軾。“蘇軾是一個富於浪漫氣質和自由個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為士大夫集團的成員,抱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地參預國家的政治活動與文化建設,另一方面,他比當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體會到強大的社會政治組織與統治思想對個人的壓抑,而走向對一切既定價值準則的懷疑、厭倦與捨棄,努力從精神上尋找一條徹底解脫出世的途徑。他的文學創作中所表現出的灑脫無羈與無可奈何,隨緣自適與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識分子在封建專制愈益強化時代的內心苦悶。”(《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著)“如果沒有蘇軾,宋代文學將會平淡得多”,如果沒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北宋那個特定的時代,那也就沒有蘇軾。因此,我們在這基礎上來學習他的作品,學習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收集整理)
第二,要從審美的需要出發,解讀和鑑賞詩歌。擯棄原先那種只是為了應試而支解詩歌的教法,從“誦讀和引用”的基礎上,體味詩歌的意境,使詩歌教學轉化為美的再現,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詩歌閱讀教學的質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真正體現出語文學科對人文的歸屬。
第三,藉助多媒體,從整體感悟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引導他們體味詩歌的意境。
大家都知道詩歌教學存在著一定難度:講的多,詩歌的味則太淡,講的少,味是濃了,只怕學生體會不透。由此看來光靠常規教學的講解,想讓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藉助多媒體的優勢,最佳化教學,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去,無疑是挖掘詩歌意境的一種有效途徑。
大家知道詩歌是需要多讀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富有感情的朗讀,現代詩特別是抒情詩,卻尤其需要多讀,這便使
多媒體發揮了用武之地。由於採用藝術化的朗讀,鮮明地表達出作品的藝術形象和強烈的思想感情,不僅能省去教師由於無法盡情表達而產生的教學困難,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全詩的感情變化中掌握詩的情感脈絡,為學生用心感受詩歌留下廣闊地思維空間, 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同樣,《沁園春雪》這課,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充分地理解詞所飽含的深刻的內容和強烈的感情,感受革命領袖崇高、博大的胸懷,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給學生朗讀做了很好的榜樣,使學生在自己朗讀體味詩歌的強烈感情時,有可模仿的物件。
可見,詩歌教學和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現代化的心理,能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