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學與廣告設計的論文
1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中,老師講授,學生接受和模仿。在廣告設計教學中,這種方法也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模仿”不僅僅成了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甚至也讓其產生了固定的思維方式。教學變成了教師傳授知識的單一行為,作為獨立思維的個體的學生本該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則基本上是被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受到壓制,學習的效果就很難令人滿意。在廣告設計中,創新能力是一種最基本的素質。廣告設計教育應該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廣告設計教育應當是一種創新教育。教師會下意識地在教學中為了達到廣告設計教學的一些綱要而開展教學行為。學生的話語權和創造欲沒有被激發出來,這與以資訊交流為核心目的的現代廣告設計背道而馳。在廣告設計教學中,教學大綱相對滯後,這是不得不承認的。教師照本宣科地在課堂上講述一些陳舊的知識,導致很多學生寧肯另外交學費去校外的培訓班學習。在網路全面進入生活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對於大學教育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如何自己解決問題並獲得這種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轉換自身角色,從傳教者的姿態變為參與者,透過交流的方式和學生共同進入教學活動中。對廣告設計人才的培養,不僅要觀照並傳授歷史經驗,還要指導學生對當下客觀世界的體驗,同時引導並幫助學生對未知可能進行實驗,給予學生形成個人觀點的空間。此外,廣告設計學科的素質教育不是職業培訓,它需要全方位的素質和能力養成,需要教師具備個性多元的觀念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2重視師資結構
要想提高廣告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先從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引進與培養入手。因為今天的廣告業迅猛發展,對於廣告設計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在廣告設計教學中,師資主要為三種類型:固定專業教師、跨專業教師、外聘教師。其中,各有優劣。固定的專業教師流動性較小,便於廣告設計教學中的經驗傳承,是廣告設計教學中的中堅力量,這是他們的長處。他們的不足之處也是十分明顯的,在許多的非專業性院校,廣告設計學科在引進教師時,並不是特別看重他們的研究方向,有許多教師是直接從繪畫專業引進的人才。這樣的一個結果是,擔任造型基礎課程的教師數量通常會高於專業課教師。而且,即使是廣告專業畢業的教師,有很多也沒有太多的社會實踐,他們從院校畢業後就直接進入教學崗位,在教學思維上直接沿用過去上學時老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難以同多變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對於跨專業教師而言,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專業交叉學習,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其不足在於,由於對廣告設計學科關注較少,在進行知識點融合時容易偏離廣告設計方向。外聘教師有兩種:一種是廣告設計領域中卓有成效的專業設計師,他們具備實戰經驗,能夠將本學科最新的行業動態、應用技巧教給學生。這種外聘教師很難經常授課;另一種外聘教師是一些既沒有教學經驗也沒有實踐經驗的在讀研究生,但由於工資要求不高,所以一些學校經常聘請這種型別的教師來彌補師資不足。高度資訊化的社會讓廣告設計教師不得不改變自身的素質要求,包括關注市場及行業動態,及時瞭解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放眼廣告設計發展的國際趨勢,充分利用外來的資訊資源,以便跟上時代的發展要求,加強本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
3重視作業環節
很多教師通常非常注重課堂教學,往往把重點放在課程教學的內容上。對於學生的情況,而將課程內容片面地理解為教師講課的內容,從備課、講課等情況加強對教師的考核。這樣做固然有助於規範教育、教學行為。不過,作為一個教師,也應該重視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專業學習情況,最重要的就是學生作業。廣告設計專業的教師一般都會給學生布置作業,但是怎麼佈置,佈置什麼內容不太講究,而且在審查作業的'時候也沒有特別重視,往往是隨便打一個分數就完事了。其實,作業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是不能夠忽視的,它可以直接反映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對知識運用、拓展與創造的有效途徑。作業內容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往往直接關係到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消化,對激發學生潛能、學習興趣和熱情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教師在課程結束後直接將教材後的作業案例佈置給學生,內容沒有針對性,不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對作業沒有任何興趣和新鮮感,只能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為了作業而作業。不同時間段的學生素質存在差異,並且,課程知識的實踐意義也會隨著社會行業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同一種形式和要求的作業內容,並不能體現作業的目的,因而喪失了作業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環節的意義,最終只能成為應付教學檢查的形式。如何合理地安排廣告設計專業學生的作業呢?至少要把握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廣告設計人才將直接接受市場檢驗,將多變的市場需求和動態的行業資訊引入作業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於廣告設計學科的交叉性與滲透性越來越強,應該靈活安排作業內容,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參與,在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完成課題專案。對於廣告設計專業而言,作業應該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示。這樣,學生學到的就不僅僅是某項知識和技巧,而是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