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好孩子》課文教學設計

《好孩子》課文教學設計

一、知識背景

《好孩子》敘寫兩個孩子在雨天幫助同學的故事,讚揚他們樂於助人的品質。本文主要特點為:

1、設定懸念。本文共有7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奶奶擔心沒帶傘的小玲會被雨淋溼;第2~4自然段寫沒帶傘的小玲被小梅送回家,衣服沒淋溼,奶奶誇小梅是好孩子;第5~7自然段寫帶傘的京京衣服全溼回到家,原來他把傘借給路遠的同學,自己卻冒雨回家,奶奶也誇他是好孩子。事情的發展和結果恰好與奶奶的料想相反,曲折有致,由此讚美同學間的友情。

2、避實就虛。本文並未正面敘述和描寫小梅和京京如何幫助同學,而是透過小玲和京京回到家中截然不同的情形以及奶奶的神態和語言加以表現,置留空間,耐人尋味,以此凸現同學間的關愛。

3、結構規整。本文第2~4自然段和第5~7自然段行文相同,均為:小玲(京京)進門——奶奶奇怪——小玲(京京)說明原因——奶奶稱讚。相同的段式結構,學生易讀易懂。

4、語言精到。本文中的奶奶是一線索人物,其心理、神態和語言,無不為學生指明行為導向,尤其是“著急”、“奇怪”、“摸”、“笑”、“心疼”等詞,用語精到,奶奶的慈祥和藹可圈可點。

二、學情分析

本文語言樸實,事例平常,貼近學生生活,彷彿是身邊之事和熟悉之人,富有親近感和感染力。低年級學生雖為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寵愛,但對互相關愛、樂於助人已有初步認識,思想情感上有一定基礎,價值取向不難判定。加之本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讀懂學好亦無難度。教學中,應充滿情感色彩,避免簡單說教,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參與過程,在品讀語言文字同時,探求做人道理。

三、教學理念

1、重視薰陶感染作用。《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教材改革中,應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勢,使教材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本課設計不作簡單說教,而是讓學生在感悟語句、拓展想像、練讀對話、聯絡實際過程中,自然受到薰陶感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從學生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本課透過“聯絡實際,指導行為”等環節,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學生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

3、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課標》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應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符號堆砌,而是師生互動、平等對話的媒體。本課擇要讓學生憑藉語境展開想象,既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豐富,又是對文字的發展和超越,有利於開拓學生思維,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4、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可先由教師指導學習,再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悟出學法。學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本文結構規整,教學中以一例帶一例,重視過程,觸類旁通,有肋於學習遷移,有助於實際應用。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有感情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含義。透過品析人物、交流討論和反覆誦讀,明白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並感受助人之樂。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體驗和感受,從內心喜歡課文中的人物,從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明曉同學間應互相關愛、樂於助人,並融入個體言行之中。

五、片段設計

本文是一篇選讀課文,此類課文不作統一要求,可根據需要結合講讀課文進行教學。處理方式可靈活多樣,體現彈性:

(一)理解拓展

1、自主學習,初步探究

(1)初讀課文,瞭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

(2)再讀課文,瞭解奶奶這一線索人物的性格特徵。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透過研讀詞句,發現小梅和京京身上的閃光點,體味同學間的友情和關愛;感受奶奶身上的美德,獲取正確的價值取向。

2、小組合作,豐富內涵

“小梅怎樣冒雨送小玲回家?”

“京京把傘借給路遠的同學後,自己在回家途中會遇到哪些不便?”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啟發學生根據故事情節並結合生活經驗作合理想像,填補課文空白,既使人物形象更趨飽滿,加深體驗,同時又使學生想像能力得以發展。

3、聯絡實際,指導行為

“在你的身邊發生過哪些樂於助人的事?該怎麼稱讚他(她)?”

“如果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麼做呢?”

此環節的設計,既是語文能力的培養——簡要敘述事情經過,借鑑課文表達方式進行稱讚,同時又將課文內容與學生個人實際相聯絡,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自然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

(二)填補空白

師生和教材的關係,即讀者和文字的關係,文字的.意義是由讀者創造的。作為選讀課文,教師不必拘泥於教材原有結構,可靈活處理,變教材為學材,變教本為學本。根據本文避實就虛這一特點,可讓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想像:

想像之一:小梅幫助小玲時所想所說所做,小玲到家後所說和小梅所說。

想像之二:京京在幫助同學時所想所說所做,那個同學所想所說所做。

想像之三:奶奶看見帶了傘的京京全身淋溼回到家時所想。

想像之四:京京受奶奶稱讚後所想所說。

學生可選擇其一,根據自己獨有的經驗、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參與解讀文字,填補文字留下的“不確定空白”,使閱讀活動更為豐富多彩。

(三)朗讀練習

本文以對話為主,富含情趣,適合進行朗讀練習。朗讀時,應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讓學生入情入境,把握人物不同特點。朗讀時可注重以下幾點:

1、注意人物語氣的變化

奶奶因擔心小玲被淋溼而著急,因結果出乎所料而驚奇,因明白就裡而欣喜,因京京衣服全溼而心疼,又因知曉原因而高興。

2、把握人物語氣的基調

小玲為有小梅這樣的同學而高興、自豪,京京為能解人所難而快樂、自豪。

(四)遷移運用

語文教學應注意選擇切合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的教學方法,並使學生逐漸掌握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以一例帶出多例,透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悟出學習語文的規律。根據本文結構規整這一特點,可以第2~4自然段為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習第5~7自然段。

1、指導學習第2~4自然段

“哪幾個自然段寫第一幅插圖的內容?小玲沒帶傘衣服為什麼沒淋溼?該怎樣讀奶奶和小玲的對話?”之後從“找、悟、讀”等方面進行小結。

2、自主學習第5~7自然段

“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學習第5~7自然段嗎?如果有困難,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

六、拓展資料

一位盲人的感謝信

感謝你們,校長和老師,

你們教育的孩子真好。

我說不出她的名字,

只知道她在你們學校。

一天,我頂著風雪回家,

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

她趕緊跑來把我扶起,

>還替我找回甩遠的書包。

從此,我們認識了,

她每天都來做我的嚮導。

一見面,甜甜地叫我阿姨,

清脆的嗓音總是帶著笑。

早晨,她準時把我送過大街,

傍晚,準時把我接過小橋。

下雪天,她緊緊把我攙扶,

下雨了,為我把雨傘使勁舉高。

我說不出她的名字,

可我知道:

鮮豔的紅領巾準在她胸前飄,

雷鋒精神在她身上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