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外商投資經濟增長良性迴圈論文
摘要:未來5至10年是我國實施21世紀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的關鍵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仍然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總結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歷史經驗,分析今後國際國內環境的可能變化,思考新時期的應對策略,對於我們進一步提高利用外商投資的規模和質量水平,促進利用外商投資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良性迴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購併
1我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意義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進出口需求3個要素,通常可用公式表示為GNP=C+I+(X-M)。外商直接投資加大了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我國國內總投資的一部分,增加了社會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有力推進。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的廣泛影響表現在,他透過對生產活動的介入,實現了工業總產值及稅收收入的增長、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勞動就業機會的創造。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證明,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
2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面臨的新格局
2.1跨國購併成為主導形式
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大規模的跨國購併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並對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產生了分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資本流動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經濟日益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以強化市場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佳化資源配置為目的的國際購併異常活躍、高潮迭起。跨國購併已成為全球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
世界購併活動不僅在數量上有大幅度增加,而且在購併規模上也創造新高。但是大規模的企業購併活動,將近90%都在歐美髮達國家之間進行。如2007年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購併規模達到近2萬億美元。由於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購併已成為全球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將發生相應變化,從而直接影響到這些國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形式。
2.2服務領域投資比重顯著提高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跨國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製造業領域,如汽車、電子、醫藥、化工等行業,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當地勞動力和資源等生產要素,迴避貿易壁壘進入當地市場。但是,近幾年內,服務業的跨國投資呈快速增長勢頭,佔投資總額比重已經達到一半以上。其主要原因為:①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各國的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步伐加速;②金融、保險、電信、商業流通等服務業的跨國購併成為跨國投資的主要力量,傳統制造業的購併主要藉助於股權交易和資產重組的形式,對服務貿易的依賴程度顯著增強;③資訊科技革命和新經濟導致與資訊服務有關的技術開發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引發了電信服務、金融保險服務和商業流通的革命,服務業的跨國資產重組與技術交易趨於活躍。服務業跨國投資的比重上升的傾向,不僅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且在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表現明顯。
2.3國際引資競爭進一步加劇
亞洲各國從1998年開始大幅度的調整了本國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外國直接投資。如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放寬外商投資領域和專案審批許可權;擴大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開放債券、股票和短期資金市場,鼓勵外商兼併國內企業;簡化審批程式,完善服務體系等。正是由於上述這些積極的措施,以及亞洲各國經濟的逐步復甦,貨幣貶值後價格、成本等比較優勢得到了迅速釋放。總體上看,發展中國家為了爭取從國際資本流動之中分享更多的份額,在結構調整和適應資本流動政策與制度調整方面採取積極措施,相互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3進一步引進外商投資的政策建議
本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持續發展,離不開外商直接投資的巨大帶動作用。但是,外商直接投資是否能以及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東道國的經濟增長,與該國能否制定恰當的外商投資政策,並適時加以調整有著很大關係。我國將繼續堅持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政策,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為此,結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可能變化,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以下幾點的重要性:
3.1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和投資環境
我們必須堅持把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和投資環境作為利用外商投資戰略的重點。根據實際需要出發,我國應該做到進一步修改貿易與投資制度和政策,如取消非關稅貿易壁壘、對外國投資的內耗比例和外匯平衡規定,對國內採購的優先原則等;建立和完善與國內市場開放以及貿易投資活動市場化程序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如利率、匯率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外經貿行業協調體制、市場規範管理、金融服務體系、中介組織、資訊與諮詢機構、法律援助和貿易保險制度;充分利用多邊框架下能夠享有的制度與政策自主安排空間,構築有效的產業保護和經濟安全體系。透過這方面的制度調整將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規範市場行為,對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長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2創新引資方式
國際經驗表明,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而方式創新是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再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領域同樣如此,引資制度與方式的多樣化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從國際資本市場分享更多份額的重要手段。面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趨勢和日趨激烈的引資競爭,傳統的制度方式已經進一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質量形成制約作用,有必要從創新入手,為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提供更多的空間。
首先,創新需要從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開始。目前的緊迫課題是逐步減少服務貿易領域的准入限制,有步驟的開放金融、保險、電信、外貿、商業、旅遊以及會計、法律服務等行業。允許在這些領域根據我國有關規定設立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獨資企業,並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其次,觀念更新是制度與方式創新的基礎和內容之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觀念更新的必要性。3.3配合結構調整戰略
隨著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推進,我國貿易和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將受到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由於國內以資訊科技產業為先導產業機構高度化發展以及高科技領域外商投資的帶動,機電等高科技產品的競爭力將繼續提高,併成為出口增長的增長點,從而將明顯促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而另一方面由於比較優勢的作用,以紡織品為代表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又會大量增加,並帶動相關產業的擴張,從而將會重新提升傳統產業的比重,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目標相左。
因此,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充分發揮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結構調整戰略的配合作用:①改善體制環境,營造適合於高科技創業型企業發展和外商投資的政策、市場空間;②透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知識水平,提升勞動要素與高技術產業資本的結合能力,激發傳統產業對高新技術裝備的市場需求;③在多邊規則允許的限度內,對不同商品和產業實行有所區別的貿易和外商投資政策,對有利於結構升級的商品出口和外商投資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扶持;④完善企業走出去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鼓勵更多的企業與國外跨國公司進行戰略聯盟和資產結合,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和資源配置,帶動國內產品、技術、勞動力與服務的輸出,促進跨國企業的對華投資;⑤積極引導外商直接投資“西進”,因為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差距造成地區經濟差異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卓元.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2俞毅.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證.國際經濟合作,2004(9)
3陳亞軍.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影響的經濟學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10
4崔之元.《擴大內需是一場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