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培養的內容
中醫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有著非凡的歷史價值。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係著人們的生活和健康。中醫不是雜亂無章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內容,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承載著中華文化傳播的使命。目前我國中醫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方式的單一、學生實踐能力較弱、課程安排的不合理性等,造成中醫發展的諸多障礙。因此,對於中醫教學,我們要緊隨時代的步伐,採用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中醫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在中醫教學中進行滲透,提高中醫教學的質量。本文就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培養進行研究探討。
一、中醫學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晶,是理論與實踐的產物,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醫的產生最早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百家爭鳴,科學技術也在逐漸成熟。物質的成熟後,人們開始注重身體健康,因此造成了中醫的誕生。尤其是戰國末年元氣論和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哲學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古代藥師總結中醫實踐活動的基礎。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醫藥理論體系成立的標誌,是將中醫藥事業從自發上升至自覺,從感官上升至理論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將古代科技技術和哲學思想有機結合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是在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利用陰陽五行學說探索世界的理論。它將數學、物理、天文等進行整理、結合後,對人體機體的整體認識和對疾病做出的診斷、治療,還對機體的主要部分進行闡述和講解,如臟腑經絡、證候、辯證治療、病機、氣血津液、預防、養生等。兩漢時期的主要中醫藥著作是《神農本草經》,該書載入的藥物有365種,根據藥物的效能和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闡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藥用理論,是中醫藥創立的基礎。東漢末年以後,先輩們根據中醫藥實踐對前面的著作進行補充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中醫價值。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及對精神需求的提升,中醫學在預防保健及提升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在臨床上獨特優勢及治療上的顯著效果,廣泛地被人們接受,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利用價值,同時,人們也從中醫文化的傳承中不斷受益。因此,中醫的發展與振興,將需要更多的專業化人才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為人們的生命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中醫教學中對中醫文化的傳承需要提升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典內容的流失。教材的版次較多,但是隨著教材的改版,經典內容也隨著改版而丟失,如《金匱要論》《傷寒論》《溫病條辨》等的丟失,造成學生學習的不全面,或者將這些作為選修課,降低了學生對經典的.學習程度,造成學生對經典內容學習的缺乏。教材編排前後順序的顛倒,造成學生對所講知識的邏輯性較差,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連貫起來進行學習。
(二)學校方面
我國中醫院校對學生的中醫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過分注重學生的理論成績,忽略了學生中醫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實習時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學習什麼的現象;學校教學課堂的統一性,大學教學大部分都是採用大規模的教學方式,對三四個班進行集中授課。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相反只能關注極少部分學生,造成學生養成上課聊天、玩手機的鬆散現象,不能很好地聽課,和教師的交流基本為無;學校對學生中醫知識的掌握要求降低,考試考核比較形式化。學生基本考試前背誦教師畫的重點知識,只佔教材內容的極少部分。對於非重點內容,學生基本不會去閱讀;學生公共考試負擔過重,畢業後的就業率較低。學生除了學習 專業課程以外,還要取得相應的公共考試合格證書,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三級等。中醫專業學生畢業後由於社會需求的較少,造成學生就業較難狀況。學生家長在學生未畢業之前,透過其他途徑給學生找工作,學生的畢業壓力較大。學校中醫實踐基地的缺少,中醫理論課時和實踐能力課時安排比例的不合理性,造成學生中醫實踐能力的薄弱,進而不能對理論知識進行良好的運用。
(三)學生方面
大學是自由學習的時期,學生剛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環境進入輕鬆的學習環境,難免會有所放鬆。學生因為中醫課堂的枯燥乏味常會產生厭煩情緒,不願意聽課,不願意看書學習,課前沒有預習習慣,造成上課聽不懂教師講的內容,促進了學生厭煩情緒的養成。課後也不會對課本知識進行鞏固,造成上下節課時忘了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過分追逐於大學戀情、遊戲,忘記了學習的重要性。
(四)教師方面
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化,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掌握,養成了固定的學習模式,面對枯燥的中醫學習,學生的厭煩情緒只會更加嚴重。教師的教學模式的傳統化,目前,中醫教學的教師偏於年齡較大的老教師,對於中醫的教學主要還是採用灌輸式,不論學生聽與否、明白與否,教師都是堅持自己的教學,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師課堂上對學生的課堂聽課態度置之不理,單純追求自身所講的內容,忽略了學生的接受程度。
三、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培養的對策
(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優選
和西醫相比,中醫課程本身具有強烈的文化氣息和傳統的思維方式,學生在中醫學習過程中要學會用中醫思想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師對學生培養的主要內容。在中醫教學中要深入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先根據中醫教學的內容、課時的多少、課程安排、重點內容等選擇針對性強、相關性強的具有教學意義的傳統文化。如講述中醫七情時運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情緒變化以及疾病的發展進行詳細的講述,使學生對抽象性的七情瞬間完全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或者還可以運用經典的寓言故事、歷史事件、成語等進行形象講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
(二)正確面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教師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習的積極作用,討論中醫的優勢和缺點,把握中醫的根本特徵,將中醫的不足之處進行研究和探討,找到解決的最新方法,對中醫的精髓部分徹底理解並繼承,不好的方面進行研究討論後加強學習,將中醫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進行傳承和發揚。目前,我國中醫養生方面的發展較為迅速,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成就了中醫養生事業的發展。因此,加強中醫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教育極其重要。
(三)學習中醫和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
中醫知識裡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對中醫知識的理解離不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因此經典著作的閱讀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如對《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金匱要論》等的理解都需要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如《莊子》《周易》《春秋》《道德經》等方面的擴充套件。孫思邈表示要想徹底領悟中醫的精髓,離不開經典書籍的大量閱讀。傳統文化是對中國五千年曆史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也是理解和學習中醫的主要工具。對於中醫和傳統文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繼而進行傳承和發揚。
(四)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和發展,中醫教學模式也應隨著教育發展而發展。教學模式是教師課堂上對學生傳授只是過程中所必須應用的教學方法。對於中醫教學方法來說,應積極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增強學生的中醫和傳統文化結合的能力。中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醫的具體內容增加一些經典名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對於陰陽五行學說的講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看日出日落、爬山感受山北的陰涼和山南的陽光等活動,讓學生起身感受古人的陰陽五行的創造過程;對於臟腑經絡的講解,教師可以採用真人模式進行詳細描述,讓學生體會古人對臟腑經絡的研究過程。
四、結語
中醫教學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薰陶,傳統文化是中醫教學的基礎,可促進中醫教學的發展。本文中對中醫的發展過程進行闡述,分析了中醫教學的現狀和原因,最後提出了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對策,傳統文化的滲入對中醫教學有著積極作用,可加強中醫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滲入,提高中醫教學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