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如何重建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

如何重建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這種資訊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透過這種廣泛的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可以說,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係,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此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實際上,課程改革方案一旦確定,課堂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場攻堅戰。

一、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

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明確的教育教學目的、循序漸進地以掌握教材為主的一種教育活動。從學校活動總量統計上來看,課堂教學所佔的時間最多、涉及的知識面最廣,對學生髮展的影響最大。因為課堂教學是嚴密組織起來的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形式,是進行全面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就要用現代的教育觀去深入研究課堂教學,使之成為培養合格人才的主陣地。

(一)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觀點

課堂教學觀點是指根據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要求,對課堂教學的功能、目的、過程、結構以及方法的認識。我們知道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服務於經濟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並預見未來的變化。毫無疑問,對生物學課堂教學重建的研究,也應服務於課程改革對未來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始終在保持中徘徊,那麼試圖用新課程的理念去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就將成為一紙空文。

我國教學論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裴娣娜認為,現代課堂教學應該具備以下六個基本觀點。

1.整體綜合的觀點

要改變長期以來那種把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封閉系統進行孤立、割裂、靜止的研究傾向,將課堂教學視為一個有內在關係結構整體系統,並與社會相聯絡,以達到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整體效益的目的。

2.發展的觀點

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與社會的適應性。

3.結構的觀點

從目前的課程改革看,教學結構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式問題的探討,從過去那種單一的、僵化的和程式化的教學環節,轉變為多樣的、綜合的教學模式系統的研究,其實質是揭示學生認識知識的方式,旨在以教學模式為中介,結合教師個人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的藝術水平。

4.主體性的觀點

所謂主體性,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新課程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主體效能得到充分地發展,才能實現社會化、個性化地發展。

5.活動與實踐的觀點

活動是主體有目的地作用於客體的行動,而實踐是人改造世界的創造性活動。活動與實踐是課堂教學中,人認識的起點,是主客觀關係的中介環節,是學生個體和群體認識發生發展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活動的實踐性。

6.社會性的觀點

課堂教學的社會性不僅表現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上而且也體現在教學系統諸因素所構成的社會性交往活動中,從而使教學人士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

(二)現代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

1.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的含義是學校、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學校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以達到教學目的要求的標準,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2.主體參與及全面發展

近幾年,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在教學中牢固樹立主體意識,使主體得到全面發展。並注意擺正個體與主體,個性與共性的位置,提倡發展學生的個性,併為全體學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3.以學生為本

如果說以往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以知識為本的基礎上,那麼現代課堂教學必須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生提供更為寬鬆的發展空間,讓一代新人在學習中學會選擇,在社會中認識社會,在參與中發展自我。現代的課堂教學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即便是對新知識的學習,它的著眼點也不單純地就知識論知識,重要的是透過知識的學習求得學生自身的發展。

4.情感效益

資訊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際關係和交往能力,樹立情感價值觀對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在教學中,建立促進情感發展的機制,最大限度的發掘學生的情感要素,使之發揮最大效應,有利於促進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課堂教學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精神財富轉化為學生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這在教育界基本得到共識。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

是萬能的,而是有條件的。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講解、點撥等,無論作用多大,都需要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與運用才能轉化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其次,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從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適應學生的發展規律,諸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和方式的選擇等,都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來制定。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率,正確認識、理解和發揮其主導作用,真正落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體性品質的發展、提高。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與外界客觀世界的關係(主要是課程和教材)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徵,主要表現在選擇性、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個方面。

1.選擇性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選擇性,突出表現在對學習物件的選擇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是一串的選擇活的活動,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到學習手段,無一不是選擇的結果;從“學什麼”到“怎麼學”,也無一不是選擇的過程。馬克思曾經說過:“選擇是人比其他動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是可能毀壞人的一生、毀壞他的一切計劃並使他陷於不幸的行為,因此認真地考慮這種選擇──這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不願意拿自己最重要的事業去碰運氣的青年的首要責任。”由此可見,沒有選擇的被動和違反規律的盲動都不是主體性。

學生的選擇性特徵要求課堂教學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適應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

──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和興趣。

如果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不能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或超出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就會在課堂教學的中削弱甚至喪失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

2.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於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地學習教材,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並能運用到實踐中去。

──能夠把自己看作是教學的物件,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並利用內、外兩方面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積極向老師質疑、請教,與同學相互探討,以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學習目標,這在學生的自學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培養學生自主性,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深入瞭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態度和思維方式,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潛能,為他們自主性的發揮創設條件和機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內化和主動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

3.能動性

所謂能動性,就是主體在物件性關係中,自覺、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世界,而不是被動的、消極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能動性,是他在與外界包括課堂教學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並以此作為自己今後努力方向。

──能夠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和情意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教育影響,對他們進行吸收、改造、加工或整合,從而實現主體結構的重建與改造。

4.創造性

創造性是人的主體性品質的最高表現和最高層次,是人的主體性之靈魂。就個體的創造性而言,應該具備兩層涵義:①個體對外在事務的超越。②個體對自身的超越。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創造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具有創新意識。

──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能力。

──具有動手和實踐的能力。

作為教育者,應該很好地研究學生主體性的表現特性,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增強學生主體性特性,為社會培養和塑造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符合培養主體性的人才的需要,是否屬於主體性教學。

三、主體性教學與課堂教學模式的重建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選擇性、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注重培養學生主體性品質。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從本質講就是對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培養過程,是一種主體性教學。

(一)主體性教學的基本理念

所謂主體性教學,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現代化的需要,教育者

透過啟發、引導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創設和諧、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範各種教學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主體。換句話說:主體性教學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主體性教學的特徵

主體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思想,是對傳統教學的繼承和超越,所以它既保留了傳統教學的那些反映規律性的共同特性,又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徵。其特徵主要表現在:

1.科學性

學生的主體性品質是一種綜合的、整體的素質,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結構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傳統教學在追求教學的科學性方面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侷限,這種“科學化”追求一般是不自覺的或區域性的,而非全域性的、系統的探討,致使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偏差。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往往會變成教師單向地傳授知識,對學生主體地位和獨立個性缺乏應有的尊重,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沒有給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培養留下多少空間,學生很少有機會去開動腦筋質疑、提出問題,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學生“聽而不聞、學而不思”。

主體性教學認為,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物件,又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他們身上蘊藏著豐富的學習和發展的潛能。課堂教學的作用就在於根據學生學習活動的客觀規律,引導他們透過積極思考和獨立活動,把人類的文化科學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財富、智力、才能和思想。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品質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主體性人格才能臻於完善。

2.民主性

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師生關係以及由這種關係營造出的一種活潑生動、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主體性品質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常誇大到了極致,學生上課不敢言、不會思,也不自主。學生常處於被動的壓抑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會缺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主體性教學認為,師生關係應以民出平等為基本原則,是一種熱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的有機統一。主體性教學的民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把教學變成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得以生動活潑、自由地發展。

──努力實現教學內容民主意識的滲透和學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以民主化的教學造就一代富有主體性的新人。

3.活動性

學生主體性品質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於各種學習活動之中,其主體性品質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其實質可以抽象地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透過活動不斷地將“人類現實據為已有”的內化過程。

──透過活動不斷地將已有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來的外顯過程。

學生的主體性品質正是透過內化與外顯的無數次交替而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的。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著主體性品質,活動是影響學生主體性品質發展的決定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主體性教學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規範、組織和引導。教師要透過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整合最佳化各種影響主體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較好地發展和形成具有個性的主體性品質。

4.開放性

開放性的社會需要開放性的人才,而開放性人才則需要由開放性教學來培養。現代社會要求透過課堂教學,能夠培養出大批適應開放性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生活模式,具有開放性思維方式、多維智慧結構的人才,這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體性教學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

──學校的教學系統應加強與整個社會的聯絡,把學生從課堂引向社會,透過一系列的課外和校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

──學校的教學系統內部應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確立培養開放性人才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建構開放的教學體系,選擇和運用開放式教學的方法和途徑。

(三)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模式的重建

我區於20xx年9月進入國家級課改實驗區後,先後有200多名生物教師參加了生物學科“課改”的試教工作。經過近三年的“課改”實驗,許多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提高了教育理論水平,改變了原有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主體性教育方面,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他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1.對教學模式的認識

教學模式是教育基礎理論應用與教學實踐的轉化環節,是教育觀念在教學中的具體化,是教學實踐活動的高度提煉,並使之規範化、程式化和科學化。從目前的情況看,對教學模式的看法大約有三種:

(1)教學模式屬於教學方法的範疇。即模式就是方法,或模式是多種方法的綜合。

(2)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模式。

(3)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構──教學功能”這對範疇緊密聯絡。教學結構客觀地存在於教學活動中,即教師、學生、教材和教法諸多因素相對穩定的組合方式及活動序列。教學模式是人們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對教學客觀結構作出主觀選擇。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必然產生一定的教學功能,功能的反饋作用,又使人們重新認識和選擇教學結構,導致教學模式不斷修正、完善和發展。

2.研究生物學教學模式的意義

生物教學模式是體現生物學教學思想的工具,是完成生物學教學的任務而選擇的教學活動的典範,是生物學教學設計的模式。

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怎樣構建主體性課堂?怎樣實現主體性教學?這為教師研究課堂教學、建構新的教學模式創造了機會。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會有較大的推廣價值,會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的程序。我們研究教學模式在與充分發揮它的功能,並以教學模式為載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實現對學生主體性品質形成的培養。

從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可以得知,教學模式的種類眾多。遵照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型學習的原則,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和探討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並重建出一些符合我區實際和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包括:討論探究型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實驗教學模式;組織課堂“學法”教學模式;生物知識結構教學模式;生物sts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整合教學模式、情景型教學模式等。

3.教學模式選擇的標準

(1)選擇的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生特點、教師特點、教材特點及新課程理念。

教學模式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世界觀和教育觀為前提的,一般強調知識學習的教師大多采用講授型教學模式為代表的接納式學習;強調能力培養的教師十分注重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同時教學模式也受教育物件心理和生理發展階段的條件制約,同時教學模式還受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教學內容的影響。

(2)選擇的教學模式是否維持學生的注意與興趣

一般地說,生物教材類的科普讀物都以科學性和邏輯性為主,很少考慮興趣和引起注意的問題。所以,教師有必要在不影響科學性和邏輯性的條件下,需考慮如何引人入勝地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

引起和維持學生注意和興趣的教學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提出問題,使學生為尋找正確答案而學習、理解和得出結論。另一種是引起好奇心,使學生注意、關心和探究,新奇的程度雖然因人而已,但只要提出的問題是新奇的,就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3)選擇的教學模式是否給學生帶來滿足感

雖然不同的教學模式,都是某特定歷史時期教學實踐的結晶,但是再好的教學模式,不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包括學生的認知程度、教學資源等),是不會獲得好效果的。我們強調教學模式的重要性,絕不能將教學模式固定化、僵化和孤立化,絕不能不注意條件、場合,不研究教育物件和教學內容,生搬硬套教學模式。

4.教學模式的侷限性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也就是說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沒有萬能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教育物件,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

同理,教學有模,但無定模,貴在得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育物件,所運用的教學模式肯定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強調教學模式重要性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教學模式的侷限性,不要盲目崇拜那一種教學模式,也不要任意誇大某一種模式的重要性。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在遵循主體性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在運用教學模式的同時,還要不斷地研究課堂教學和不斷地創設新的教學模式。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同時還是一門藝術,只有到“無模之模,乃為至模”的程度,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突顯出其實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