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基上的基礎設計
引導語:隨著工業裝置大型化、建設場地邊遠化的趨勢,工業裝置在新建、改建、擴建時建設場地不可避免地選擇在了山區、丘陵等邊遠地帶。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岩石地基上的基礎設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岩石地基的定義及分類
岩石地基,顧名思義,為由不同程度風化巖組成的地基。岩石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較高,通常大於200kPa,因此一般不需要人工處理即為理想的地基。嚴格的來說,岩石地基指的是中風化岩石以上或較破碎以上的岩石地基,否則應為土質地基。
岩石的堅硬程度可根據巖塊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frk按下表分為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堅硬程度類別
飽和單軸抗壓
強度標準值
frk(MPa)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極軟巖frk>6060≥frk>3030≥frk>1515≥frk>5ffrk≤5岩石根據風化程度可分為未風化、微風化、中風化、強風化和全風化。巖體完整程度應按下表劃分為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
2、岩石地基的處理方法
岩石地基的處理較土質地基來說簡單許多,通常有強夯法、墊層換填法、振動碾壓法等。每種方法的具體要求參見相關規範,這裡不再展開多講。
3、岩石地基上基礎的常見形式
3.1岩石地基上的擴充套件基礎
由於岩石地基的高承載力,基礎往往採用擴充套件基礎即可滿足要求。擴充套件基礎分為柱下獨立基礎和牆下條形基礎。
3.2岩石錨杆基礎
當建、構築物基礎直接坐落在基岩上的基礎,以及建、構築物基礎(如煙囪基礎、塔基礎、水池等)承受較大拉力(浮力)或水平力時,通常採用岩石錨杆。
3.3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基礎
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根據成孔方式通常採用機械成孔灌注樁、人工挖孔灌注樁二種。根據受力和計算分為普通灌注樁(機械成孔和人工挖孔灌注樁)和嵌巖灌注樁。
4、設計時注意的問題
4.1基礎的最小埋深
根據文獻1第5.1.2條規定,除岩石地基外,基礎最小埋深不小於0.5m。文獻2第4.1.3條進行了補充,對岩石地基不小於0.2m。土質地基主要由於表層土穩定性較差,不進行特殊處理不宜作地基持力層。而岩石地基不存在這些問題,基礎埋深的確定主要考慮防風化問題,宜適當加寬散水,保護地基。抗震設防區,岩石地基上高層建築基礎埋深不受建築高度的限制,但應滿足抗滑移和抗傾覆要求。
4.2地基承載力的修正
岩石地基根據規範進行地基承載力特徵值計算時,基礎寬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載力修正係數,對於強風化和全風化的岩石,可參照所風化成的相應土類取值;其他狀態下的岩石不修正。
4.3抗剪強度的驗算
根據文獻1表8.1.2條注4:擴充套件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值超過300kPa的混凝土基礎,尚應進行抗剪驗算。對於土質地基的上擴充套件基礎,大都用衝切計算確定基礎高度,抗剪計算不起控制作用,常常被忽略。當基礎承載力較高,基底面積相對較小,按一般經驗確定基礎高度後,基底面積在柱45°衝切錐體範圍內,不需要作衝切驗算,應進行抗剪計算。目前用許多基礎設計軟體計算,僅按控制抗彎強度來確定基礎高度,因此值得設計者關注。
4.4邊柱基礎尺寸偏大的原因
在應用程式計算建築物基礎時,可能會出現邊柱基礎尺寸較中柱基礎尺寸大很多的情況,這超越了基本常識,一般中柱比邊柱荷載大,理應基礎尺寸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正是由於岩石地基的'高承載力。中柱一般豎向荷載大,而彎矩小,因此基礎計算時由豎向力控制,導致基礎尺寸很小。而邊柱一般豎向荷載較小,而彎矩較大,因此基礎計算時由彎矩控制,導致基礎尺寸很大。
4.5岩石地基的風化
岩石地基開挖後,地基在太陽光照、大氣、水等作用下出現破碎、疏鬆及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的風化現象,會導致地基承載力急劇降低。基坑暴露時間不可過長,及時採用水泥砂漿封閉,防止風化剝落。
4.6傾斜的基岩
基礎設定在傾斜的岩石地基上,條形基礎可在基礎的長度方向設定臺階,土質地基每級臺階高度不大於0.5m,臺階的寬度不應小於臺階高度的2倍;巖質地基每級臺階的高度不宜大於1.0m,臺階的高寬比不宜大於1.0。對於樁端置於傾斜基岩上時,嵌巖深度應從坡下方的基岩面算起。
4.7基礎在岩石邊坡上的穩定問題
位於坡高小於15m且無外傾結構面的非極軟巖巖質邊坡上的安全等級為二、三級的建築物基礎,其外邊緣與坡底的連線與水平線的傾角β應滿足下表的要求,基礎和巖坡不屬於上述情況或傾角不滿足該表要求時,應進行穩定性分析;基礎外邊緣到坡面的水平距離a應滿足下表的要求,不滿足該表要求時,應對坡面採取防護措施;對水平荷載較大的建築物基礎,除此之外,還應驗算地基的穩定性。
巖體完整程度
基礎外邊緣與坡底的連線與水平線的傾角β(°)
基礎外邊緣到坡面的水平距離a(m)完整≤75≥1.5較完整≤55≥2.0
對處於地震區的邊坡附近的建築基礎應進行地震穩定性設計,可參考《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第3.3.5條3款。
4.8樁基礎與墩基礎的界限
由於山區地形起伏很大,某些人工挖孔樁無法達到正常設計樁長,出現短樁的情況,短樁即為墩基礎。樁基礎與墩基礎兩者受力效能和破壞機理不同。樁基礎屬於深基礎,一般受側向約束較大,受力特徵為壓彎破壞;墩基礎屬於淺基礎型別,受力特徵為剪下破壞。
根據《全國民用建築工程統一技術措施》第3.11.1條5款:樁長不宜小於6m,樁長少於6m的樁按墩基礎考慮;樁長雖大於6m,但L/D小於3時,宜按墩基礎考慮。因此應在設計中加以區分。
4.9部分岩石地基部分樁基的設計
有些建、構築物佈置在岩石地基傾斜嚴重的部位,建、構築物一端坐落於岩石地基上,一端坐落於填方區域,不得不採用部分岩石地基部分樁基的組合基礎形式。文獻1第6.5.1條5款中明確指出,當基岩面起伏較大,且都使用岩石地基時,同一建築物可以使用多種基礎形式。
4.10岩石地基上的池類等結構
位於岩石地基上的池類結構,伸縮縫的最大間距較土質地基的最大間距要小,設計時應滿足相關規範要求。如採用普通防水混凝土的地下式水池,在粘土或砂土地基上伸縮縫最大間距為30m,在岩石地基上的伸縮縫最大間距為20m。
這主要是考慮到底板混凝土如果直接澆築在基岩上,兩者粘結力很強,當混凝土收縮時很難避免產生裂縫,僅以減少伸縮縫的間距還難能奏效,應設定滑動層為妥。
高層建築結構基礎(地下室)嵌入硬質岩石時,可在基礎周邊及底面設定砂質或其他材質褥墊層,墊層厚度可取50mm~100mm,不宜採用肥槽填充混凝土做法,以利於避免和減小基礎及外牆裂縫;
5、結束語
在山區建設的建、構築物,地基基礎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地基差異大、傾斜大、邊坡問題嚴重。只要牢牢把握住這一點特點,就能夠作好岩石基礎基礎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