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身在職場必知的“潛規則”

身在職場必知的“潛規則”

導語:在一個企業呆久了,除非個別的幾個明星人物,除非有很大的建樹,否則大多數員工都會逐漸淡出領導的視野,得到的關心和支援也就少了,成了公司的隱形人。

身在職場必須明白的“潛規則”

別人可以不守規矩,但你不可以

有規矩就需要人來遵守。該由誰來遵守呢?當然非你莫屬!

不管對錯,一定要站到主流陣營的一邊。

在單位裡遇到對立的雙方,先想誰對誰錯,便無異於小孩看電影時總要問誰是好人壞人。你在這種時候需要做的,就只是看誰是主流,而不是張揚你的所謂正義胸懷。

單位的樹枝上,條條都帶刺。

無心可以成為讓人原諒的理由嗎?你又不是小孩子了。從社會角度講,童言無忌絕不是優點,即便所謂的秉筆直書,其中也往往包含著諸多特定策略。

技癢難忍是職場的死敵。

自古來中國的很多聰明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常凡少年得志的才子,一生走下來總難免血淚斑斑,除非他中途痛改前非,努力將自己變作了傻瓜狀態。因為這種人解決各種“智商型”的問題太容易了,必然會在“情商型”問題上漫不經心,從而站到了公眾的對立面上。

企業文化全都是忽悠文化。

在老闆們心目中,企業文化究竟是一種什麼工具呢?告訴你吧,只是一種成本最低、而收效卻可能最高的管理手段而已。在中國的公司裡,上層給下層、老闆給員工最喜歡講的就是集體主義,強調奉獻、服從的義務,卻往往忘了自己培養、照顧員工,關心員工利益的義務。這才是最廣泛存在的中國式企業文化,其實質就是以集體利益為幌子,來滿足上司自己的.私慾。

最好的老師是你的敵人。

單位不是學校!領導不是老師!同事不是同學!團隊不是班級!業績也不是一張試卷所反映出的分數!工作中的所謂正確答案,則絕不唯一。

適應環境不是勉強改變自己,而是要完全忘記自己是誰。

你不能要求一個終年為生存而拼搏的企業,還能有高等培訓機構的資質。所以企業對精神需求的忽視,幾乎可說是必然的。大家冷淡你是正常的,要大家喜歡你則是需要理由的!

可以打雜,但要看是為誰。

蘑菇是可以做的,但將來是長成靈芝、家常菜,還是毒蘑菇,則既取決於環境條件,也離不開自己的修煉。給皇上打雜的事,搶破腦袋也有人幹;而若只是給土財主打雜,那就多半是給多少錢幹多少活。

說與做絕對是兩回事。

即便你做的是一些無比應該、完全正常的事情,也完全沒必要將自己的動機、實情、背景、資源等所有要素,跟別人統統交代清楚。畢竟,他們不是你的徒弟,更不是可為你打分、讓你晉級的評委。相反,他們倒是隨時準備挑剔你,等你出麻煩,期待你幹砸,然後最好能將你取代的人。

要會講正常人的話,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很多隻會念書的學生簡直就不會講“人”話,更不會講鬼話。中國的學生學得最多的是語文,最受公眾輕視的課程也是語文,而從最終的客觀效果上講,學得最差的還是語文。

時尚是辦公室外面的事情。

在今天的職場上,那些有權力鑑定你的人,基本也都不會認同現代的許多潮流。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最好的化妝是讓人看不出你化了妝。

禮儀比工作內容更重要。

在東方人心目中,“人活一張臉”,你在禮儀上所表現出的每一細微之處,都會使對方感受到自己的份量究竟幾何。你在公開場合下的表現,那不叫一般性的禮貌,而是對一種儀式的表演能力,是一種能通靈的東西。

太順的開始未必是好事。

他大概以為,在別人看他的目光裡,會充滿譏諷和嘲笑。這其實還是太拿自己當大人物。別人也都有自己的難處和煩惱,誰有功夫天天把關心你的遭遇當成人生大事?不犯小錯的人往往就是在犯大錯。

除了你自己,沒人會真正為你著想。

你倒不如提前想一下,別人會怎樣約束你、挑剔你、壓榨你、利用你,拿你當槍使,讓你背黑鍋,給你下套,騙你賣命。放棄對別人的所有期望吧,所有的冷漠、錘鍊、孤獨、中傷,都是應該出現的。你也惟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真正修煉出獨立生存的能力。

跟最壞的人都要能成為朋友。

你是由於工作的原因才呆在這個位置上的,也就是說,這裡並非一個業餘時間內的個人小圈子,由不得你依照個人喜好來隨意選擇朋友。那些刻意向你示好的人,其用心也不見得就有多麼單純,只為性情相投,才交你這個知己。職場上的所謂朋友,誰沒點功利心呢?

做人可以笨,做事要聰明。

現實中有太多“做人很靈巧,做事很笨拙”的人。職場三要素,石頭剪子布。我們提倡這樣三種職場精神:要像石頭一樣,抗擊打,有衝擊力;要像剪刀一樣,善於有條有理的解決問題;還要像一塊大布一樣,善於包容所有事物。

跳槽是第一生產力。

在一個企業呆久了,除非個別的幾個明星人物,除非有很大的建樹,否則大多數員工都會逐漸淡出領導的視野,得到的關心和支援也就少了,成了公司的隱形人。事實上,工資和職位往往就是透過跳槽跳高的,而不是待在那裡慢慢漲高的。

世上沒有公道,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公平之難,是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存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套公平的標準,而這些標準卻又是彼此對立的。很多時候,我們總喜歡將“付出自有回報“之類的說法絕對化,其實只是用來掩飾自己的不自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