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公》課文的課堂趣事與反思
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學生出乎意料的提問,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有一次,我上《老公公》一課,這是小學一年級第一冊的一篇課文。當我把課題端端正正地寫上黑板,像往常一樣向學生質疑:“同學們,看到課題,你們想提哪些問題?”
學生的反應非常活躍,答案也豐富多彩:
“老公公是誰?”
“老公公有多高?”
“老公公是什麼樣子?”
“老公公有幾個?”
“老公公叫什麼名字?”
“老公公在哪兒?”
……
正在這時,有一位名叫陸鵬的小男孩把右手舉得很高,在我的示意下,他發言了:
“老師,我覺得題目叫‘老公公’不太好,為什麼題目不叫‘老爺爺’呢?”
當時,這個問題讓我愣了一下,因為我想不到一年級的學生會提出這麼好的問題。於是,我靈機一動:“同學們真聰明,對‘老公公’提了那麼多的問題。可是,課文的題目為什麼不叫‘老爺爺’呢?請同學們幫幫陸鵬同學,在小組內自由朗讀課文,趕快到課文裡找答案。”
幾分鐘過後,又是這位小男孩站了起來:“老師,是不是課文裡的‘老公公’是小朋友扮演的,不是真的老爺爺,所以題目不叫‘老爺爺’?”我微笑地望著他,向他豎起拇指:“你真棒。”
小男孩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坐下了,但是,從他臉上洋溢的神情,我已感覺到了他心中的那份喜悅。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很主動,課堂氣氛很活躍,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對課文中的“老公公”感興趣的緣故吧?
教後反思:《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階段目標提到:“1-2年級的學生的閱讀要求是‘對課文中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初步學會對問題的思考,學會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了自己的想法,這一點是可貴的。由此可見,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教學中,就是隻要善於把握好手中的“舵”,就不會迷失自己的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