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成語言過其實的典故

成語言過其實的典故

【成語】: 言過其實

【拼音】: yán guò qí shí

【解釋】: 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成語故事】:

三國時,孫權使詐殺害了關羽;劉備悲憤不已,出兵伐吳,想替關羽報仇,不幸失敗,退到了白帝城,最後劉備又憂憤而病倒。當劉備臨終的時候,將復國的重任和輔佐幼主的事託付了給諸葛亮,並且告訴他說:“馬謖是虛浮不實的人,他所說的話,往往誇大,言過其實,今後丞相任用他時,要格外的謹慎。”後來,司馬懿出兵攻打街亭,馬謖向諸葛亮請求自願去鎮守街亭,結果因為自作主張,戰術錯誤,弄得街亭失守。諸葛亮以馬謖不聽軍令,將他處死。這時候,諸葛亮突然想起了劉備臨終的遺言,很後悔沒有謹守囑咐,而大哭了一場。

“言過其實”這句成語,便是指說話的人,往往超過他自己實在的本領,只會說大話,不會做大事,結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並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話而已。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有時,“言行不符”和“言過其實”是被混用的,但是這兩句的意思並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話和事完全兩樣,例如,滿口的仁義理論,做的卻是奸惡的勾當,言論和行為完全違背;但是“言過其實”是在譏諷專說大話的人,這兩點是不一樣的。